以太坊隱私的 HTTPS 時刻:從防禦性工具走向預設基礎設施
從 Devconnect ARG 2025 「Ethereum Privacy Stack」活動的數十場演講和討論中,總結出「隱私範式的整體性重構」。
本次 Ethereum Privacy Stack 活動由 Privacy & Scaling Explorations (PSE) 團隊、Web3Privacy Now 以及以太坊基金會(EF)核心成員聯合組織,是 Devconnect ARG 2025 期間規格最高的垂直領域活動之一。活動匯集了 Vitalik Buterin、Tor 創始人、EF 核心研究員、隱私協議創始人(Railgun, 0xbow, Aztec 等)以及一線法律專家。其核心目的是在監管壓力日益增大、技術逐漸成熟的轉折點,重新梳理以太坊隱私生態的版圖,彌合技術孤島,並為未來 3-5 年的隱私路線圖定調。
在 Devconnect Buenos Aires 2025 期間舉辦的 Ethereum Privacy Stack 是本年度以太坊生態中最具重量級的隱私主題聚會。
本次活動最顯著的共識在於「整體隱私(Holistic Privacy)」概念的確立:隱私不再僅僅是零知識證明(ZK)或混幣器等鏈上工具的堆砌,而是貫穿網路傳輸層(Tor)、RPC 讀取層、資料儲存層到用戶互動前端的完整閉環。
正如 Vitalik Buterin 和 Tor 項目創始人 Roger Dingledine 所強調的,如果底層網路洩露了 IP,應用層的匿名毫無意義。社群已達成共識,以太坊必須遵循「木桶理論」,修補最薄弱的元資料洩露環節,從而真正成為抗審查的「世界帳本」。
趨勢洞察:邁向「預設隱私」與用戶體驗的決戰
與會者普遍認為,Web3 隱私正在經歷類似 Web2 從 HTTP 向 HTTPS 轉型的關鍵時刻。隱私技術不應再是「極客」或「駭客」的專利,也不應再背負「隱藏犯罪」的道德包袱。通過 Railgun、Kohaku 錢包以及 Web2 歷史經驗的對比,演講者們指出,下一步的關鍵是「污名化非隱私行為」,即讓公開透明的轉帳被視為一種如同在互聯網上裸奔般的異常行為。
到 2026 年,以太坊社群的目標是讓隱私轉帳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範圍(如僅為普通轉帳的 2 倍),並實現一鍵式的無感體驗,從而不僅服務於散戶,也為因缺乏商業機密保護而無法入場的傳統金融機構打開大門。
核心爭議:合規光譜與 L1 的「內戰」隱憂
儘管技術路線圖逐漸清晰,但意識形態的張力依然存在。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合規隱私」與「無許可隱私」的博弈。一方以 Privacy Pools 為代表,主張通過「解離證明」主動將非法資金隔離,以換取監管的容忍和機構的採用;另一方則堅持純粹的加密龐克精神,認為任何形式的合規妥協最終都會導致審查。
此外,PSE 的 Andy Guzman 預警了一場可能即將到來的「內戰」:即隱私功能是否應當下沉到以太坊核心協議層(L1)。將其寫入 L1 能帶來統一的流動性和預設保護,但也可能帶來巨大的監管風險和協議複雜性,這一抉擇將決定以太坊未來的政治屬性。
基礎設施的覺醒:硬體與抗審查的最後防線
除了軟體層面的討論,本次活動罕見地深入到了物理層和網路層。從「運行自己的節點」到「可信執行環境(TEE)的去信任化」,社群意識到如果硬體被植入後門,上層的一切加密都將失效。抗審查性被重新定義為類似「消防通道」的公共基礎設施,在和平時期它似乎沒有市場需求,但在危機時刻它是生存的唯一希望。無論是構建去中心化的 VPN(如 Nym、HOPR),還是利用 ZK-TLS 進行「游擊式互操作」,都在試圖構建一個即便在極端地緣政治衝突下依然魯棒的系統。
法律與文化的自救
面對 Tornado Cash 開發者的遭遇,活動瀰漫著一種緊迫的「自救」氛圍。法律專家和開發者一致呼籲,必須建立強大的法律防禦基金和政策遊說團體。大家意識到,保護隱私不僅僅是寫程式,更是一場爭奪敘事權的戰爭:必須將開發者的形象從「潛在的恐怖分子協助者」轉變為「數位時代的自由捍衛者」。如果行業不能團結起來保護開源貢獻者,技術進步將因無人敢寫程式而停滯。
以下是本次活動 16 場演講及 Panel 的詳細深度總結。
1. Onionizing Ethereum (以太坊的洋蔥化)
演講者: Vitalik Buterin (Ethereum Foundation), Roger Dingledine (Tor Project)
本次對話標誌著以太坊隱私願景的一個重大概念轉變。Vitalik 指出,以太坊基金會正在推動一項將 Tor 和洋蔥服務(Onion Services)深度整合到以太坊整個技術棧中的計畫。這代表了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從單純關注交易層面的隱私(如 ZK 證明),擴展到更全面的「整體隱私」視圖。這種整體視圖涵蓋了寫入隱私(交易發送)和讀取隱私(RPC 資料讀取),旨在防止用戶在廣播交易或讀取鏈上資料時洩露 IP 位址和訪問模式。
Roger Dingledine 分享了 Tor 網路作為比特幣底層基礎設施的現狀,指出目前約四分之三的比特幣節點通過洋蔥位址進行連接。他強調,僅僅在應用層實現憑證匿名是不夠的,如果底層的網路傳輸層洩露了 IP 位址,應用層的隱私保護就形同虛設。以太坊此次的目標是不僅在智慧合約層面,更要在 P2P 網路層引入混合網(Mixnets)和洋蔥路由,從而防禦針對驗證者(Proposer)的拒絕服務攻擊(DoS),並提高抗審查能力。
Vitalik 進一步闡述了「審查制度」的兩種含義:應用層的交易審查和網路層的訪問審查。他強調,以太坊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可訪問的帳本,即便在遭遇國家級防火牆封鎖的情況下,用戶和驗證者仍能通過 Tor 的可插拔傳輸(Pluggable Transports,如 Snowflake)接入網路。這種技術可以將流量偽裝成普通的 WebRTC 視訊通話流量,從而繞過封鎖。這不僅關乎隱私,更關乎以太坊作為「世界帳本」的彈性和地理去中心化。
在未來的展望中,兩人討論了讓以太坊驗證者(Stakers)同時運行 Tor 中繼節點(Relay)的可能性。由於針對特定洋蔥服務的流量不需要出口節點(Exit Relay),這意味著驗證者可以輕鬆運行非出口中繼,僅需貢獻頻寬而無需承擔法律風險。這一舉措若能實現,將在未來幾年內極大增強以太坊底層的抗審查能力和隱私保護水平,實現用戶體驗與網路韌性的雙重提升。
2. Ethereum is for DefiPunk (以太坊屬於 DefiPunk)
演講者: Hsiao-Wei Wang (Ethereum Foundation)
Hsiao-Wei 的演講核心圍繞以太坊基金會(EF)最新的財政政策展開,她提出了「DefiPunk」這一概念,旨在將 Cypherpunk(加密龐克)的精神重新注入 DeFi 生態。她指出,DeFi 不應僅僅是為了追求收益,還應具備抗審查、開源和保護隱私的特性。EF 決定其資金分配不僅要考慮財務回報,更要反映以太坊的核心價值觀,支持那些能促進以太坊長期健康發展的項目,而非僅僅追逐高 APY 或採用中心化捷徑的協議。
為了指導這一策略,她詳細闡述了 DefiPunk 的六大核心屬性:安全性(Security)、開源(Open Source)、金融自給自足(Financial Self-sufficiency)、信任最小化(Trust-minimized)、加密工具支持(Crypto Tools)以及隱私(Privacy)。特別是對於開源,EF 傾向於支持採用自由及其開源軟體(FLOSS)授權的項目,以鼓勵真正的透明和協作,而非商業原始碼保護。
在具體標準上,DefiPunk 強調協議必須是無許可的(Permissionless Access),任何地區的用戶都能訪問;用戶必須擁有對自己資產的完全控制權(User Sovereignty),而不是依賴第三方託管。此外,她特別強調了隱私不應是 DeFi 的奢侈品,而應是一等公民。EF 鼓勵項目通過分布式前端、獨立 UI 甚至命令列工具來規避中心化前端可能帶來的審查風險。
最後,Hsiao-Wei 呼籲社群和開發者共同踐行這些價值觀。EF 的角色不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這一理念的後盾。她鼓勵用戶在選擇 DeFi 協議時,像一個真正的「DefiPunk」一樣思考:查看程式庫、關注治理流程是否透明、檢查是否存在不可變的智慧合約。這一演講是對 DeFi 行業現狀的一種挑戰,要求行業回歸去中心化金融的初心,即為被壓迫者和無法獲得銀行服務的人提供不可審查的金融服務。
3. Privacy-Aware Mechanisms for Public Goods Funding (公共產品融資中的隱私感知機制)
嘉賓: Camila Rioja (Plexos), Thomas Humphreys (EF), Tanisha Katara, Beth McCarthy, José Ignacio Trajtenberg
本場圓桌討論聚焦於如何在公共產品融資(Public Goods Funding)中平衡透明度與隱私。Panelist 們首先分享了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案例,例如 Xcapit 與 UNICEF 合作的援助發放項目,以及巴西利用區塊鏈技術管理社區貨幣的嘗試。在這些涉及人道主義援助和弱勢群體的場景中,隱私不僅是資料保護,更是關乎受助者生命安全的關鍵因素。
討論的核心張力在於「透明度」與「隱私」的權衡。對於資金的分配結果(Outcome),透明度是必要的,以確保資金流向了正確的地方並產生了影響;但在參與層面,特別是投票和身份驗證環節,隱私至關重要。如果投票是完全公開的,就會產生賄選市場(Bribery Markets)和社會壓力,導致治理結果失真。通過引入零知識證明(ZK)原語,可以在不洩露具體選票的情況下驗證投票資格和結果,從而實現抗合謀(Anti-collusion)的治理。
嘉賓們還探討了技術工具如何適應不同司法管轄區的需求。例如,在某些國家,收集特定資料可能是合法的,但在另一些國家(如德國),同樣的資料收集可能違反 GDPR。因此,構建全球性的公共產品融資工具不能試圖滿足所有合規要求,而應構建靈活的、隱私優先的基礎設施,讓本地社群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適配。
最後,討論展望了未來的技術方向,包括隱私保護的預測市場和自我維持的公共產品融資機制。嘉賓們一致認為,技術不僅要解決效率問題,更要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通過 ZK 身份證明和隱私投票工具,可以在防止女巫攻擊(Sybil Resistance)的同時保護用戶資料,從而建立更公平、更安全的社群治理體系。
4. Who pays for privacy? The real cost of building aligned apps (誰為隱私買單?構建一致性應用的真實成本)
演講者: Lefteris Karapetsas (Rotki)
Lefteris 以一句犀利的行業現狀揭露開場:「如果產品是免費的,那麼你就是產品。」
他指出,當前的互聯網應用普遍通過資料稅(Data Tax)來換取免費服務,用戶的資料被收集、出售。為了打破這一局面,他提出了「一致性應用(Aligned Apps)」的概念,即真正服務於用戶利益、尊重資料主權、本地優先且無追蹤的軟體。然而,構建這類應用面臨著巨大的工程挑戰和成本壓力。
他以自己開發的 Rotki(一款本地優先的資產組合追蹤工具)為例,詳細描述了開發隱私應用的隱性成本。與 SaaS 產品不同,本地應用無法輕易進行 A/B 測試或收集錯誤日誌,開發者必須為多個作業系統打包二進位檔,處理本地資料庫遷移,並支付昂貴的程式碼簽名證書費用。這意味著開發效率更低,且無法利用用戶資料變現,導致商業模式更加困難。
Lefteris 強烈建議開發者不要依賴捐贈或 Grant(資助)生存,因為這是一條死胡同。他主張隱私應用必須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向用戶直接收費。這不僅是為了維持開發,更是為了教育用戶:隱私是有顯性成本的。通過 Freemium(免費增值)模式、企業支持或特定的付費功能(如高級資料分析),開發者可以獲得可預測的經常性收入。
演講最後,他呼籲建立一種新的用戶與開發者的契約關係。用戶應當意識到,付費不僅是為了當下的軟體功能,更是為了支持一個不監控、不作惡的未來。他鼓勵開發者定價要自信,不要賤賣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保持財務透明以贏得社群信任。構建「一致性應用」本身就是一種龐克行為,是對雲端運算巨頭壟斷和資料監控的一種反叛。
5. Ethereum Privacy Ecosystem mapping (以太坊隱私生態系統圖譜)
嘉賓: Mykola Siusko, Antonio Seveso, cyp, Alavi, Kassandra.eth
本場 Panel 試圖理清複雜且分散的以太坊隱私生態系統。嘉賓們一致認為,生態系統的核心不僅僅是列出所有隱私協議,而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目前的隱私生態主要分為幾個垂直領域:鏈上隱私(如隱身地址、隱私池)、網路層隱私(如混合網)、以及最關鍵的連接層——用戶體驗(UX)。UX 被視為連接這些分散技術組件的橋樑,決定了隱私技術能否真正被大眾採用。
討論中提到了「合規」與「隱私」的微妙關係。嘉賓們反思了僅僅為了防禦監管而構建隱私工具的侷限性。他們認為,隱私不應僅僅被定義為一種防禦性技術(防止被監控),而應被視為一種協作性的社群努力,一種能為用戶和社群解鎖新能力的工具。過分強調「防禦」敘事反而可能限制了產品的想像力。
關於監管和合規,嘉賓們表達了強烈的觀點:構建完全符合所有司法管轄區合規要求的全球性產品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與其試圖在協議層內置合規(這往往意味著留後門),不如構建通用的隱私基礎設施,並賦予用戶在應用層選擇性披露資訊的權利(如 View Keys)。這樣既保護了用戶免受全面監控,又保留了在必要時證明合規的能力。
最後,嘉賓們強調了打破技術「回音室」的重要性,呼籲與非加密領域的隱私組織(如 Tor、EFF、Signal)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未來的生態系統圖譜不應只是技術堆疊的堆砌,而應包含法律援助、黑客松、教育和倡導組織。讓隱私變得正常化、社交化甚至有趣,是生態系統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6. Ethereum Institutional Privacy now (以太坊機構級隱私現狀)
嘉賓: Oskar Thorin, Zach Obront, Amzah Moelah, Eugenio Reggianini, Francois
Oskar Thorin 首先介紹了 EF 的機構隱私工作組(IPTF)及其使命:幫助傳統金融機構遷移到以太坊,同時滿足其隱私需求。現在的趨勢是,機構不再因為監管而拒絕上鏈,反而因為缺乏隱私而無法上鏈。哪怕只有 1% 的傳統金融資金進入以太坊,對隱私生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在 Panel 環節,來自 ABN Amro(荷蘭銀行)和 Etherealize 的嘉賓分享了機構的真實痛點。機構並非不想使用公鏈的全球流動性,但它們無法接受交易策略、持倉或客戶資料在鏈上完全公開。與散戶不同,機構需要的不僅是隱私,更是「控制權」:明確誰在何時可以看到什麼資料。這種控制權需要精細到具體的業務流,例如債券發行、借貸結算或二級市場交易,每種場景對透明度的要求都不同。
Polygon Miden 的代表 Francois 介紹了他們如何通過混合帳戶模型(Account + UTXO)來解決這一問題:用戶可以在本地維護隱私狀態,只在必要時向公共網路證明交易的有效性。討論還涉及了零知識證明(ZK)在合規報告中的應用,即利用 ZK 技術在不洩露底層資料的情況下,向監管機構證明機構的償付能力或合規性。
嘉賓們一致認為,未來的方向不是建立孤立的私有鏈,而是在以太坊公鏈上構建隱私層。通過將身份驗證(KYC/KYB)、策略執行和合規報告解耦,機構可以在享受以太坊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保持其商業機密。這種架構的成熟將是 2026 年左右機構大規模採用以太坊的關鍵轉折點。
7. Privacy Without Terrorists (沒有恐怖分子的隱私)
演講者: Ameen Suleimani (0xbow)
Ameen 的演講以一個關於巴塔哥尼亞湖泊污染的寓言開場,生動地隱喻了 Tornado Cash 的困境:當少數人(「恐怖分子」/駭客)污染了公共資源(隱私池),導致所有人(普通用戶)都受到懲罰。他回顧了 Tornado Cash 的歷史,指出開發者不應為用戶的非法行為負責,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普通用戶在使用混幣器時,實際上是在為駭客提供隱私掩護。因此,社群有責任構建一種既能保護合法用戶隱私,又不賦能犯罪分子的系統。
這就是 Privacy Pools(隱私池) 的核心理念。與 Tornado Cash 不同,Privacy Pools 允許用戶通過零知識證明,公開地將自己與非法資金(如朝鮮駭客的資金)進行「解離(Dissociate)」。用戶在提款時,可以證明自己的資金來源屬於一個合法的存款集合,而不必透露具體的存款來源。這既滿足了監管對反洗錢的要求,又保留了用戶的鏈上隱私。
Ameen 詳細介紹了 0xbow 的管理機制。該系統引入了 KYT(Know Your Transaction)檢查,存款需要經過審批。如果 0xbow 發現某個存款來源非法,可以將其從合規集合中移除,但無法凍結用戶資金。他特別強調了 「Rage Quit(怒退)」 機制:即使用戶的存款被後續標記為不合規,或者 0xbow 決定停止運營,智慧合約依然保證用戶可以隨時取回本金。這實現了一種「非託管但有許可」的隱私模式。
最後,Ameen 預告了 Privacy Pools V2 的路線圖,計畫於 EthCC(巴黎)發布。V2 將支持隱身地址轉帳(Shielded Transfers),允許池內點對點支付,不再需要像 V1 那樣必須提款到新地址。V2 實際上是用部分可替代性(Fungibility)換取了可恢復性(Recoverability),旨在為「好人」構建隱私基礎設施,防止開發者因編寫程式而入獄。
8. Is censorship resilience truly necessary? (抗審查性真的必要嗎?)
演講者: Mashbean (Matters.lab)
Mashbean 提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如果抗審查如此重要,為什麼以此為核心的產品很難生存?他結合 Matters.news(一個去中心化內容發布平台)五年的運營經驗,揭示了「市場需求」與「生存需求」的錯位。雖然邊緣群體(異見者、記者)對抗審查有強烈的道德需求,但這一市場規模小且缺乏支付能力。大多數普通用戶只關心內容品質,而不關心平台是否抗審查。
他深入探討了 「蜜罐悖論(Honeypot Paradox)」:構建抗審查平台自然會吸引最敏感的內容,從而將風險集中化。這不僅引來了極權政府的封鎖,也引來了大量的垃圾資訊和詐騙內容攻擊。諷刺的是,為了對抗垃圾資訊,平台不得不引入某種形式的審核,這與抗審查的初衷產生了張力。甚至,大量的垃圾資訊攻擊曾觸發民主國家的自動反詐系統,導致平台被誤封,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跨國界聯合審查」。
面對這些困境,Mashbean 提出了一些反直覺的解決方案。首先,不要構建單一的大型平台,而應構建模組化的組件(儲存、身份、支付),讓小社群可以複用這些基礎設施,避免樹立明顯的攻擊靶子。其次,必須要「吃自己的狗糧(Eat your own dogfood)」,即開發者自身必須採用高強度的 OpSec(操作安全)和隱私支付,因為開發者本身也是高風險群體。
結論是,抗審查技術不應被視為普通的商業產品,而應被視為類似「消防通道」或「安全帶」的公共基礎設施。你不會問消防通道的市場規模(TAM)有多大,但在火災發生時它是救命的。因此,這類項目的融資模式需要改變,應混合公共資金、慈善捐贈和社群所有權,其成功指標不是收入,而是有多少人在高壓下依然能夠發聲和生存。
9. Guerilla Interoperability (游擊式互操作性)
演講者: Andreas Tsamados (Fileverse)
Andreas 的演講極具戰鬥性,他將當前的 Web2 互聯網比作充滿了「敵對建築(Hostile Architecture)」的城市,巨頭們通過圍牆花園、DRM 和資料鎖定來控制用戶。為了對抗這種「Enshittification(平台劣化)」,他提出了 「游擊式互操作性(Guerilla Interoperability)」的概念。這是一種用戶驅動的戰術抵抗,即在未經主導平台許可的情況下,利用技術手段強行實現互操作性,奪回資料主權。
他詳細介紹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武器庫,特別是 ZK-TLS(零知識傳輸層安全)。這項技術允許用戶生成他們與 Web2 網站(如銀行、社交媒體)互動的加密證明,從而將 Web2 的資料以無需許可的方式帶入 Web3 世界。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構建依附於現有壟斷平台的應用,吸血並超越它們,而無需等待平台的 API 開放。
Andreas 提倡一種「革命樂觀主義」文化,即拒絕接受互聯網現狀的宿命論。他展示了 Fileverse 開發的 ddocs.new 和 dsheets.new 等工具,這些工具是對 Google Workspace 的去中心化替代品。它們不僅端到端加密,而且支持通過 ENS 邀請協作者,資料儲存在 IPFS 上。
演講的核心建議是:不要等待巨頭良心發現,而是利用可編程帳戶、去中心化儲存和 ZK 技術,強行構建替代方案。這種「數位維修權」運動要求開發者利用現有的封閉系統基礎設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隱私和主權選擇,直到巨頭被迫接受這一新常態。
10. Building infrastructural resilience (構建基礎設施的韌性)
嘉賓: Sebastian Burgel, ml_sudo, Pol Lanski, Kyle Den Hartog
本場 Panel 將目光投向了物理層和硬體層。嘉賓們指出,如果我們底層的硬體是不可信的,那麼上層的軟體隱私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之上。當前的晶片(如 Intel SGX)為了效能往往犧牲了安全性,且容易受到側信道攻擊。ml_sudo 介紹了 Trustless TEE(可信執行環境)倡議,旨在構建完全開源的硬體晶片,從設計圖紙到製造過程都透明可驗證,以適應當前日益分裂的地緣政治威脅模型。
Pol Lanski (Dappnode) 強調了家庭自託管(Self-hosting)的重要性。他認為,雖然現在的用戶體驗還不夠好,但我們的目標應該還是「每個人都運行自己的節點」。這不僅是為了去中心化,更是一種「用腳投票」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手段。當法律(如 Chat Control)試圖監控所有通訊時,運行自己的中繼節點和伺服器就是讓法律無法執行的最有效方式。
Sebastian (HOPR)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Nerds protect networks(極客保護網路)」。雖然我們希望普通用戶也能參與,但實際上是那一小群願意折騰硬體、運行節點的極客構成了網路的防禦前線。因此,生態系統應當尊重並賦能這種極客文化,同時也努力降低硬體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參與。
討論最後回到了「為什麼」的問題。在這個 AI 偽造氾濫、網路連接一切的時代,唯有通過去信任的硬體和基礎設施,我們才能在數位世界中保留「人性」——即確信你在與真人互動,確信你的資料沒有被竊取。這種基礎設施的韌性,是我們對抗數位極權主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11. Kohaku wallet on Ethereum (以太坊上的 Kohaku 錢包)
演講者: Nicolas Consigny (EF)
Nicolas 發布了以太坊基金會主導的一個新項目——Kohaku。這是一個專注於隱私和安全的原語集合,包含一個 SDK 和一個參考實現的瀏覽器擴充錢包(基於 Ambire 分叉)。Kohaku 的目標不是成為另一款競品錢包,而是通過提供高品質的開源組件,像「自助餐」一樣供其他錢包開發者取用,從而提升整個生態的隱私基準。
Kohaku 的核心亮點在於它極大地簡化了隱私協議的使用門檻。它整合了 Railgun 和 Privacy Pools 等隱私協議,用戶可以在錢包介面中一鍵切換,直接將資產發送到隱私池,而無需複雜的設定。此外,Kohaku 引入了「每個 dApp 一個帳戶」的連接系統,防止用戶因誤操作將同一地址關聯到多個應用,從而減少元資料洩露。
在硬體安全方面,Kohaku 取得了幾項重大突破。團隊與 ZKnox 合作,實現了直接在硬體錢包上對 Railgun 的 ZK 交易進行簽名,這滿足了高級用戶對「冷儲存+隱私」的需求。同時,他們還展示了通用的硬體應用層,使得同一套隱私簽名邏輯可以運行在 Keystone、Keycard 甚至低成本的 DIY 硬體上。
Nicolas 的演示展示了 EF 在隱私領域的務實態度:不追求在一夜之間改變世界,而是通過構建安全、易用的 SDK(如 OpenLV 連接套件),讓現有的錢包能夠輕鬆整合 Tor 網路支持和隱私交易功能。Kohaku 計畫在明年 4 月的 EthCC 期間上線公共測試網,標誌著以太坊應用層隱私進入標準化和模組化的新階段。
12. Private voting in DAOs (DAO 中的隱私投票)
嘉賓: Joshua Davila, Lasha Antadze, Anthony Leuts, Jordi Pinyana, John Guilding
本場討論深入探討了隱私投票在 DAO 和現實世界治理中的必要性。Anthony (Aragon) 直言不諱地指出,缺乏隱私導致了治理的虛假:在透明投票的壓力下,99% 的提案都獲得了 99% 的贊成票,因為沒人想做「掃興的人」或遭受報復。隱私投票不僅是為了保護選民,更是為了獲取真實的民意,打破這種有毒的「虛假共識」。
Rarimo 和 Vocdoni 的代表分享了他們在高風險環境(如受到壓迫的政權下)實施隱私投票的經驗。在這些場景中,參與投票本身就可能導致監禁,因此身份隱私是生死攸關的。技術上,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現實世界的身份(如護照、生物特徵)與鏈上隱私結合,既要防止女巫攻擊(一人多票),又要確保選票不可追蹤。
John (MACI) 重點討論了抗合謀(Anti-collusion)的重要性。隱私投票不僅僅是匿名,還必須做到「無法證明你投了誰」,以防止賄選。如果選民可以生成一個「我投了 A」的證明給買票者,那麼賄選市場就會形成。MACI (Minimum Anti-Collusion Infrastructure) 正是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到最近的 Gitcoin 隱私輪次是一次成功的實驗,證明了相關技術(如二次方投票結合 ZK 身份)已經接近生產就緒。
嘉賓們一致認為,2026 年將是隱私投票協議成熟並被主流 DAO 工具(如 Snapshot, Tally)整合的關鍵年份。儘管技術上已基本就緒,但最大的障礙在於觀念:加密社群習慣了「透明即正義」,甚至將賄選(Bribes)視為正常的 DeFi 機制。改變這一敘事,讓人們意識到隱私是民主的基石,是接下來的政治任務。
13. From Tornado Cash to future developers protection (從 Tornado Cash 到未來開發者保護)
嘉賓: Marina Markezic, Fatemeh Fannisadeh, Ayanfeoluwa Olajide, Joan Arús
這是一場充滿緊迫感和行動呼籲的 Panel。Joan Arús 分享了 Sentinel Alliance 的成立背景:這是一個由間諜軟體(如 Pegasus)受害者組成的聯盟。他講述了 Aragon 和 Vocdoni 團隊因開發抗審查投票技術而被政府利用間諜軟體監控的經歷。這表明威脅已從「起訴過去的犯罪」升級為「先發制人的監控」,且針對的是開源程式碼的潛在用途。
律師們詳細分析了法律風險的升級。現在的反恐法律定義極其寬泛,任何試圖「破壞政治或經濟結構」的行為都可能被定義為恐怖主義。這意味著開發去中心化金融或隱私工具的開發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扣上恐怖分子的帽子。Fatemeh 警告說,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官僚程序來尋求正義,必須建立主動的防禦機制。
Marina (EUCI) 帶來了一絲希望。她分享了歐盟在 GDPR 修訂方面的最新進展,經過遊說,監管機構開始意識到區塊鏈的特殊性,並可能在修正案中承認隱私增強技術是實現 GDPR 合規的一種手段,而非阻礙。這證明了政策倡導(Advocacy)是有效的。
最後,Panel 發出了強烈的呼籲:加密行業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本,必須停止將資金僅僅用於聚會,而應投入到法律防禦基金和政策遊說中。如果不建立一個保護開發者的法律框架,如果不團結起來對抗將開源開發定罪化的趨勢,那麼下一個入獄的可能就是在座的任何一位開發者。這不僅是合規問題,更是一場關於自由的生存之戰。
14. Protocol-level privacy: Lessons from web2 (協議級隱私:來自 Web2 的教訓)
演講者: Polymutex (Walletbeat)
Polymutex 通過回顧 Web2 從 HTTP 到 HTTPS 的轉型歷史,為 Web3 隱私的普及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框架。他指出,互聯網早期也像現在的區塊鏈一樣毫無隱私,原因驚人地相似:加密技術不成熟、監管不確定性(加密曾被視為軍火)、效能開銷大(握手延遲)。
他總結了 HTTPS 普及的四個關鍵階段:1. 使隱私成為可能(標準制定,如 SSL/TLS);2. 使隱私合法(通過訴訟贏得加密權);3. 使隱私廉價(硬體加速指令集);4. 使隱私成為預設和常態。其中,Let’s Encrypt 的出現是一個轉折點,它讓獲取證書變得極其簡單和免費。最後階段是瀏覽器開始對 HTTP 網站標記「不安全」,從而對非隱私行為進行污名化。
將這一框架映射到 Web3,我們目前在「可能」階段(隱私協議標準)做得不錯;「廉價」階段正在通過 ZK 硬體加速和預編譯合約推進;但在「合法」階段(Tornado Cash 案)和「簡單」階段(錢包整合)仍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Web3 目前缺乏一個像斯諾登事件那樣的「Oh Shit Moment」來徹底喚醒大眾的隱私意識。
Polymutex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需要通過工具(如 WalletBeat)來監督錢包的隱私行為(如 RPC 洩露),並推動隱私成為預設設定。更重要的是,社群需要污名化非隱私行為——就像現在瀏覽器警告 HTTP 不安全一樣,未來的錢包應該警告用戶「這是一個公開交易,你的財務將被監視」。只有將不保護隱私視為異常,隱私才能真正普及。
15. Privacy on Ethereum now: key challenges (以太坊隱私現狀:關鍵挑戰)
演講者: Alan Scott, Max Hampshire
Alan 和 Max 以輕鬆對話的形式探討了在一線構建隱私協議的真實痛點。首要挑戰是敘事問題。目前使用隱私工具(如 Railgun)往往被直接聯想到非法活動,「你為什麼要隱藏?你是不是怕警察?」這種污名化導致普通用戶望而卻步。他們強調,必須將敘事從「隱藏犯罪」轉變為「保護日常財務安全」(這就好比不想讓所有人看到你的 Visa 帳單)。
技術整合的摩擦是另一個巨大障礙。Alan 提到,Railgun 的 SDK 有幾十萬行程式碼,對於像 Aave 這樣的主流 DeFi 協議來說,整合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風險高。這也是為什麼 DeFi 協議更傾向於讓隱私層來適配它們,而不是反過來。此外,現有的錢包(如 Fork 自 Rabby 的實現)往往充斥著各種追蹤器(Analytics),這與隱私協議的目標背道而馳。
關於網路層隱私,Max 指出這是一場貓鼠遊戲。去匿名化技術(如流量分析)與匿名化技術(如 Mixnets)都在不斷進化。單純依靠應用層的隱私是不夠的,如果 ISP 或 RPC 節點能看到你的 IP 和訪問模式,鏈上隱私就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像 Nym 這樣的網路層設施與應用層協議緊密結合。
最後,兩人討論了如何擴大匿名集(Anonymity Set)。如果隱私工具只有鯨魚(Whales)在使用,那麼其隱私效果是有限的。目標必須是讓普通用戶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隱私功能(Plug and Play),即使只是為了防止被跟單或保護 Alpha。只有當「好人」和普通交易足夠多時,隱私網路才能真正提供保護。
16. Ethereum Privacy Roadmap (以太坊隱私路線圖)
演講者: Andy Guzman (PSE)
Andy Guzman 為全天的活動做了一個宏觀的總結和展望。他提出了 PSE 對隱私技術棧的簡化分類模型:隱私讀取(Private Reads)、隱私寫入(Private Writes) 和 資料移植(Private Porting)。他通過木桶理論(Law of the Minimum)指出,隱私系統的強度取決於其最弱的一環。如果我們在鏈上實現了完美的 ZK 隱私,但在 RPC 層洩露了 IP,整個系統依然是失敗的。
在路線圖預測方面,Andy 大膽預測:到 2026 年 11 月(下一屆 Devcon),以太坊上的隱私轉帳(Private Transfers)問題將被徹底解決。 他指出目前已有超過 35 個團隊在探索約 13 種不同的技術路徑(從隱身地址到隱私池),這種生態的豐富性保證了最終會有優勝方案跑出來。未來的解決方案將具有低成本(僅比普通轉帳貴一倍)、低延遲和一鍵式體驗。
他還提出了一個潛在的爭議點:隱私是應該保留在應用層,還是下沉到核心協議層(L1)? 這可能會在未來引發一場「內戰」。將隱私寫入 L1 可以帶來更好的流動性統一和預設隱私,但也可能帶來監管風險和協議複雜性。他呼籲社群對此展開公開討論。
最後,關於合規性,Andy 展示了一個從「無許可隱私(Cypherpunk)」到「合規隱私(Practical)」的光譜。他認為,雖然純粹的加密龐克精神值得通過,但為了讓機構和政府採用,我們也需要像 Privacy Pools 這樣負責任的方案。以太坊的隱私未來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包容不同需求的多樣化生態。PSE 將繼續致力於填補技術空白,確保以太坊成為真正的隱私優先網路。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捐贈256ETH、Vitalik押注隱私通訊:為什麼是Session和SimpleX?
這幾款主打隱私的聊天工具,究竟在做哪些差異化?Vitalik 又在押注什麼樣的技術路線?

比特幣維持在10萬美元以下,市場情緒轉趨樂觀

BitMine以報導稱斥資4400萬美元收購ETH,持續擴大Ethereum購買行動

DeFi:Chainlink為2030年全面採用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