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理財廣場更多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BlockBeatsBlockBeats2025/11/17 07:49
作者:BlockBeats

這個專案是做什麼的?它是在解決真實問題,還是只是跟風熱點?

原文標題:Evaluating Airdrop Potential: The「Farm or Pass」Framework
原文作者:DeFi Warhol,加密研究員
原文編譯:叮噹,Odaily星球日報


加密空投看起來像是「白送錢」,但老練的擼毛人都知道,並非每一個空投都值得投入 gas 和精力。在過去 5–7 年裡,我參與過數十個空投,有些最終變成六位數收益,有些則血本無歸。


差異就在於是否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在這份報告中,我將嘗試給出一個評估空投潛力的框架。


我制定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估體系,用來判斷一項空投機會是否值得參與,還是應該直接跳過。我會結合真實案例(從 Uniswap 傳奇空投到最新的 L2)以及一些可量化的基準,為專業加密從業者甚至 VC 提供識別高潛力、低風險空投機的參考。


空投評估的關鍵因素


評估一個空投是否有潛力,並不是靠猜測或追熱點,而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幾個核心維度切入,每個維度都指向風險或收益的關鍵點:


· 協議基本面與敘事


· 代幣分配與經濟模型


· 代幣分配與經濟模型








參與條件與反女巫機制


· 成本、投入與風險報酬比


· 市場環境與時機


· 市場環境與時機


·流動性與退出策略


接下來,我會深入分析每個維度,包括應該問哪些問題,以及它們為何重要。


1. 協議基本面與敘事


在你動手做測試網或跨鏈資金之前,你必須先評估專案本身。空投不是魔法,它的價值來自於專案底層協議的成功。


· 這個專案是做什麼的?它是在解決真實問題,還是只是跟風熱點?


一個強用例或技術創新(例如新的擴容方案、獨特的 DeFi 原語)通常意味著代幣的價值不太可能在初期炒作後迅速歸零。例如 Arbitrum 在發幣前是以太坊領先的 L2,擁有真實用戶和生態,這讓參與者有理由相信其空投會相當可觀。相比之下,許多毫無特點的複製項目在上線後很快就因為農民集中拋售而暴跌。


· 專案是否具備吸引人的敘事或趨勢?


加密市場由敘事驅動。在 2023–2024 年,模組化區塊鏈、再質押、ZK-rollup 等主題曾吸引大量資金。如果一個專案契合熱門敘事(例如 Celestia 這樣的模組化資料網路),其代幣需求可能出現超額成長。然而,敘事也可能迅速失效(事實也確實如此),因此我更偏好那些有技術支撐的敘事。


· 使用者與開發者真的活躍嗎?


查看鏈上資料和社群管道至關重要。活躍的測試網與 Discord 群組、每週開發更新都是正面訊號。如果使用者行為不是純投機就更好。例如 Blur(NFT 市場)在將空投遊戲化後實現了爆炸性增長和真實交易量,這表明其用戶成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僅僅是投機性的。


協議具備基本面故事、社群參與度強,是一切的基礎。如果專案本身缺乏價值,再精巧的空投設計也救不回代幣價格。我自己就曾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2022 年我在一些 L1 測試網花了幾個月,結果這些項目根本沒有吸引到真實用戶,最終即便發幣也無人接盤,價格跌了 90% 以上。


一句話:如果除了空投我對這個項目毫無興趣,那我會再三考慮是否要做。


2. 代幣分配與經濟模型


代幣設計是第二關鍵因素,包括空投分配比例、釋放方式、估值以及價值捕獲機制。我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 用戶分配佔比


· 價值捕獲機制


· 釋放與鎖倉規則


· FDV 評估


· TGE 前的市場價格與早期估值訊號


· 分配公平性


用戶分配比數到空投給用戶佔多少<


給予使用者足夠份額的空投通常能培養更強的社區,並在價格上形成一定支持。經驗上看,空投分配 >10% 的項目表現明顯優於僅分配 <5% 的項目,後者往往因為流通份額太小,用戶一賣就砸沒了。例如 Uniswap 在 2020 年拿出 15% 的 UNI 做空投,高峰價值約 64 億美元,直接奠定了其治理社群的忠誠度。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0


相反,一些在 2024 年發幣的項目給用戶分配的份額極少,大部分都被內部人士持有,用戶立即拋售了他們僅有的少量份額,他們僅有的少量份額。 Celestia 的 TIA 創世空投分配約 7.4%,Arbitrum 則約 11.6%,這兩個都足夠大,讓用戶擁有真正的「遊戲權益」。如果只有極少部分分配給社區,我認為這就是代幣拋售的危險信號。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1

2024 年加密空投低用戶分配額和高內部持有


價值捕獲機制


並非所有代幣都能分享協議成長的成果,這點在過往大量失敗的空投中體現得極為明顯。


有些代幣只承擔治理功能,例如 UNI 或 DYDX。治理權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建構長期價值,尤其當 DAO 負責管理真實現金流或關鍵系統參數時,治理代幣可以反映協議利潤分配。然而,如果協議本身手續費很低,或治理在實際運作中形同虛設,代幣就會淪為「參與感象徵」,市場最終會對這種不產生實質收益的「純治理代幣」給出極低定價。


也有專案透過收入分成、回購、質押收益或協議產能綁定來建構價值捕獲,例如 HYPE 或 GMX。這類代幣能讓空投參與者獲得更多策略選擇──既可以領取代幣後立即變現,也可以長期持有獲取現金流。我更偏好那些能夠發揮積極經濟作用的代幣,它不僅是僅徵治理的「憑證」,還能對交易費用、通貨膨脹或協議吞吐量產生影響。


鎖倉及釋放機制


· 空投代幣是否可以立即流通,還是被鎖定或限制使用?


一般來說,「立即可售」通常更利於擼毛人,因為可以快速落袋為安。如果代幣無法轉帳或存在長時間鎖倉,本質上就意味著你被迫長期持倉——而我常調侃,這往往意味著「短線擼毛成了被迫價值投資者」。 2024 年的 EIGEN 空投就是典型。用戶為了積分辛苦耕耘了一整年,但代幣上線後卻暫不可轉移,引發刷積分的人普遍不滿。


因此,我通常會避開強制長鎖或複雜的 veToken 式領取機制的空投項目,除非我對該項目的長期價值有極高信心。我的空投策略本質是追求「選擇權」,而不是被逼做長期押注。記住一句很實用的原則:「沒有協議是絕對安全的,所以任何空投永遠不應該要求你絕對長期持有。」


全流通估值


· 估算代幣發行時的 FDV(總供應量 × 預期價格)。


過高的 FDV 幾乎注定帶來拋壓,因為沒有任何空投能「對抗估值魔法」。 2024 年,多數空投以極高 FDV 上線,並在兩週內普遍回檔 50–80%。一項 10%20to%20reverse%20this%20trend" target=""> 108 個代幣上的研究天內出現下跌,原因往往是初始定價遠高於真實價值。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2

新上線代幣表現與 FDV 相關性


因此,我會優先尋找具備「安全邊際」的項目。例如,如果同類項目市值在 5 億美元區間,而新項目預期 FDV 卻達 50 億美元,就必須非常謹慎。反之,若品質優異但定價適中,則是正向訊號。


同時需要考慮流動性:是否會上線大型交易所? DEX 上是否有足夠深度?缺乏流動性會導致即便是優質專案也因無法承接賣壓而被迅速砸盤。在 2024 年那些能在一個月後依然保持價值的少數項目中,「合理 FDV + 深厚流動性」幾乎是共同特徵。


TGE 前的市場價格與早期估值訊號


新趨勢是:大型潛在空投專案會在正式上線前,在永續 DEX 或 OTC 市場進行盤前交易。這些盤前市場通常反映出市場預期,有時甚至會因為炒作而導致數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隱含 FDV。對擼毛人來說,這些訊號很關鍵:如果預期 FDV 極高可以增強其宣傳力度,並激勵其努力投入;但也意味著更高風險,因為若敘事兌現不足,上線後會迅速反噬。


我把這類盤前價格視為「情緒指標」,而不是確定性訊號。關鍵在於洞察何時市場為未實現的潛力付出過高溢價,並提前調整敞口,避免在正式上線後遭遇估值回歸。


分配公平性


· 檢查空投是否集中在少數幾個錢包中,還是會更均勻地分佈。


高度集中的空投意味著少量大戶可能在短期內傾倒巨額籌碼。以 Arbitrum 為例,儘管整體分配慷慨,但部分頂層用戶卻獲得了最高 10,250 枚 ARB,形成「巨鯨群體」。


有趣的是,一小部分錢包往往佔據了大部分代幣。如果我發現數據(Dune 面板或專案部落格)顯示前 1% 的地址可能領取到相當比例的總分配,我會格外警惕。


我更偏好採用限制個人獎勵上限或使用二次分配公式的設計,從而避免「贏家通吃」。例如 Blast L2 的積分系統引入了活動上限,讓小額活躍用戶也能獲得有意義的分配,緩解了貧富分化。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3


總結而言:更高的社區分配額度、自由流通的代幣以及合理估值意味著更健康的空投;分配極小、強鎖倉、FDV 高企的項目更適合“快進前期成本”,卻往往不經快進預出。


3. 資格標準與反女巫機制


下面進入另一個核心維度:你如何取得空投資格,以及項目如何辨識並排除「女巫行為」(多地址刷空投)。這一部分決定了兩個關鍵問題:你的中獎機率有多高?以及能否安全地規模化(多錢包還是單一錢包)?


標準透明


· 團隊揭露了哪些資格標準?


有些空投完全是「溯源式」並附帶驚喜條款(Uniswap 直接給所有歷史用戶 400 枚 UNI);另一些空投則採用任務制、積分製或月度活動(例如 Optimism 與 Arbitrum)。


標準越明確,你越容易規劃策略。例如 Arbitrum 提前披露了積分構成(跨鏈、不同月份交易、提供流動性等),讓我可以提前針對性操作,甚至打滿積分上限。反之,標準模糊,你可能需要「面面俱到式參與」,導致成本上升且效率低。


單一位址收益 vs 多位址擴張


· 估算符合資格的錢包可能獲得的價值。


有時團隊會暗示獎勵等級,或可以根據以往類似的空投活動進行推論。例如許多以太坊 L2 過去平均給到每個普通參與錢包 500–2000 美元價值的空投。如果我估算這次的空投獎勵在這個範圍且任務簡單,那麼投入產出比就不錯。但如果每個位址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例如需要運行節點數月)才能獲得類似收益,那可能只值得用一個位址參與或乾脆放棄。但也有例外,例如早期 dYdX 交易者拿到數萬美元的 DYDX。


我還會考慮,使用多個錢包是否真的能顯著提高收益,但需要警惕女巫篩檢。如果項目公開表達「強反女巫」,多地址可能得不償失。例如 Optimism 2022 年移除了超過 17,000 個女巫地址;Hop 更直接,在空投發放後將女巫地址追回並收回分配。


我的經驗法則:女巫風險越高,越應集中精力養好一兩個「高品質真實帳號」,而不是盲目分散。


女巫辨識機制


除了直接封鎖外,有些項目會透過積分權重或設計偏好來提升「真用戶」得分,例如:長期活躍加權、鏈上聲譽 NFT、KYC 等。 2024 年 LayerZero 標記了 80 萬個女巫地址,並將其獎勵削減至正常水平的 15%。


此外,也要留意一些容易「卡人」的條件,例如 Starknet 的第一輪空投要求錢包在快照時至少持有 0.005 ETH,許多真實用戶因此被排除。同時,有些項目會把測試網 NF 或 Galxe/Crew3 的早期任務設為必要條件,錯過即失去資格,所以需要事先關注。


規則變動風險


最糟的情況是:你做完所有任務,結果專案改變規則,把你排除在外。雖然這種情況不常見,但確實發生過。


解決方法是保持與社群同步,留意團隊對「異常行為」的定義。例如:「多個新錢包同時由一個地址注資」幾乎必然會被視為女巫行為。


我欣賞溝通清晰的項目,但我們始終假設被排除在外的可能性並非為零。這種心態可以避免過度自信。要注意的一句話是:「如果你錯過了機會,那就是你錯了,就這麼簡單。」區塊鏈數據不會在意藉口,所以我盡量以一種經得起推敲的方式進行耕耘。


總而言之,了解空投資格情況能讓我們判斷空投的競爭程度以及如何進行挖礦。高女巫攻擊風險的情況需要更加謹慎(最好把時間投入到一個可靠的身份上),而開放的自由參與型空投(沒有女巫攻擊檢查,完全基於交易量等)可能更適合採用多錢包策略,但這些策略往往會被大量刷空投的人稀釋。這需要巧妙的平衡,我的預設做法是至少在一個帳戶上像「真正的超級用戶」那樣操作,這樣才能避開大多數女巫攻擊的篩檢,並獲得可觀的獎勵。


4.投入、成本與風險回報


空投刷取最終需要投入時間和資金,所以我必須事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時間與複雜度


有些任務只需一次參與數月的時間我會預先列出所有任務並估算時間成本。


如果一個活動最終只可能帶來 500 美元的收益,但需要投入 100 小時,那絕對不值得。此外,要格外警惕「無截止日期的積分制活動」,它們往往演變成無限內卷,收益遞減。


2022 年我參與的一些專案讓我明白,設定一個截止日期很重要。例如,「如果一個月後,我的積分仍不足榜單前 X% 的水平,那就重新評估,如果還是不行,則停止參與。」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4


Gasd;">111_4


Gasp>


一個好方法是先模擬幾筆操作,觀察實際 Gas 消耗,再乘以預期的迭代次數或錢包數量。有些挖礦計畫看起來敘事很好,但算下來光 Gas 就會超過可能拿到的獎勵,我也因此放棄過(尤其在 2021 Gas 急劇飆升的時期,許多小型空投根本不值得花 100 美元的 Gas 去領取)。


資金風險


· 平台是否要求你鎖倉大量資金、或承擔市場風險?


做 LP、出借資產、質押代幣都有可能讓你面臨無常損失,甚至智能合約風險。例如,在 DeFi「流動性挖礦」大熱時期,一些平台(如 Sushi)確實帶來了空投,但挖礦者卻面臨流動性或協議漏洞的威脅。


如果某個新協議(如剛上線的橋、借貸平台)要求你只為空投資格而存入大額資金,你需要評估其審計情況,並考慮潛在被黑的風險。駭客攻擊並非理論事件:從 Ronin 6 億美元橋漏洞,到多個測試網橋的小型失敗案例,都有 LP 在追空投時反被漏洞清空本金。


最壞狀況評估


永遠要問自己一句:「如果最後什麼都沒拿到怎麼辦?」


如果答案是:我會虧掉一筆自己承受不了的錢或時間,那就不值得做。我通常假設一部分挖礦專案會失敗(專案取消空投、我被篩選掉、或代幣毫無價值)。例如,我曾在某些 L1 測試網上投入過大量時間(名字就不點了),但專案最終沒發幣——純粹沉沒成本。這些教訓讓我盡量減少不可逆的投入。


在時間成本上,這意味著要定期重新評估,不要被「沉沒成本謬誤」蒙蔽;在金錢成本上,這意味著不要在 Gas 上花太多或盡可能保持靈活(例如用腳本或選擇低峰期操作以降低成本)。


為了判斷「是否值得」,我通常會做一個簡單的期望收益計算:例如,空投機率(80% 可能發、20% 可能不發)* 預估代幣價值(例如每個錢包 1000 美元)減去總成本。如果期望明顯為正,且主觀判斷也合理,我會繼續;如果結果邊緣或為負,我會停止或等待更明確的訊息。


5。例如,2022–2023 年的主要空投(如 Optimism、Aptos)大多發生在熊市,導致上線後快速拋壓、恢復緩慢。


反之,2021 年的多頭空投常在上線後持續上漲。我不會嘗試精準把握宏觀行情(空投 挖礦 在發幣前本質上對市場中性),但行情會影響我挖礦的積極程度與退出策略(下一章會討論)。在牛市,我會更積極地挖掘更多機會,並傾向於多持有一段時間;在熊市,我只挑最有潛力的去做,並傾向於上線即賣。


敘事週期


敘事配對不僅取決於類別是否熱門,還取決於你是否在正確的時間進入。


例如,2024 年初的「再質押」是絕對的熱門敘事,只要有一點空投預期就能引來巨量注意力。如果你在 TVL 還很低時就參與,會更突出;但到了 2024 年 Q1,賽道已擁擠,晚進入的人很難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5


我會判斷某個空投的階段是屬於「早期」還是「後期」。如果 X 上人人都在談論某個測試網,那大概率簡單的錢已被撿完,項目也會更嚴格防女巫;反之,一個新興賽道的低調項目可能是一顆寶石。例如 2025 年,AI + DeFi 混合協議開始受到關注,這類專案的空投可能尚未被大量挖礦者完全淹沒,因此勝率更高。


專案本身的時間節點


要觀察專案處於什麼階段。若主網或代幣上線接近(例如幾週內),留給你的挖礦時間就更少,且標準通常已固定。若是長期的測試網,沒有公佈結束時間,你就得自己判斷願意投入多久。有些項目會分「賽季」發放激勵;若公開了時間表,可以提前規劃。


也要留意快照時間。許多空投會在某個區塊高度做快照。如果你發現快照將近,那就是最後衝刺;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做得足夠,也可以減少額外支出。


處理負面新聞的能力


這是個微妙但重要的因素,要觀察項目如何處理負面事件。測試網崩了會嚇走用戶嗎?團隊是否延後了代幣銷售?如果專案遭遇駭客或事故,而團隊的處理專業、社群也不離不棄,那麼這種韌性反而會提升我的信心,說明需求是真實的。另一方面,如果一次小小的延遲就導致人門憤怒地退出,那麼他們對專案的興趣就不夠深。


一個能夠在「牛市敘事中忽略壞消息」的項目可能處於更有利地位。我在 Arbitrum 和 Optimism 身上見過類似情況:儘管有空投爭議、治理 FUD,但用戶數仍在增長,說明底層需求足夠強。


總之,情勢至關重要。我在泡沫時期更謹慎(人人都在挖礦、競爭激烈),但在市場蕭條時反而更積極(願意堅持的人更少,回報反而可能更大)。我最大的空投收益來自 2022 年末,在當時幾乎無人願意繼續挖礦;等到 2023 年這些代幣上線時(如 ARB),我反而成了少數能吃到紅利的那批人。


6. 流動性與退出策略


最後,我會事先規劃如何兌現空投價值。那句老話依然適用:「計畫交易,並按計畫交易。」


領取策略


代幣開放領取的那一刻往往最混亂。我記得 ARB 開放領取那天,Gas 飆升、RPC 掛掉,整個網路亂成一團。


我通常會準備多個 RPC 備用,如果能腳本化領取就提前準備好。如果有多個錢包,我會優先領取計劃立即賣出的那批,以便趕在擁堵前完成;長期持有的部分則無需特別搶跑。


也要注意領取期限:多數空投允許數月領取,但也有部分代幣過期後會被回收至 DAO。


市場流動性


我傾向於選擇上線即有深度流動性的空投。若專案有大機構背書或熱門度高,幣安、Coinbase 等大所大機率會在早期上線;即便不上,至少會有大型 AMM 池子。


例如,ARB 上線後立刻在主要平台交易,單日成交量超 10 億美元,使退出非常順暢。相較之下,小型空投可能只在單一 DEX 上交易、流動性很薄,你一賣就會砸盤或吃大量滑點。


我會提前研究項目是否宣布做市商或交易所合作,這通常是好跡象;反之,若是需要原生錢包或小眾的 Cosmos 項目,我會預期價格波動更大,並相應減少倉位(甚至直接放棄)。


賣、留、或質押


我通常提前決定多少比例立刻賣掉、多少比例繼續持有。經驗顯示:多數空投代幣會在前兩週見頂。


別再盲目擼毛:六大關鍵指標篩選真正的高潛力項目 image 6


我的策略常是:領取當天賣掉約 50%,鎖定利潤,餘下部分設定止盈/停損或趨勢追蹤。


這種方式能對沖普遍存在的暴跌風險,同時保留上漲空間。除非遇到非常看好的項目、或價格明顯低於我心中的合理區間,否則我不會長期持有;即便持有,我也會評估是否透過質押賺額外收益,但若需要長時間鎖定(例如治理鎖倉),我會謹慎考慮靈活性損失。


稅務與合規


稅務也不能忽略。許多司法轄區會將空投視為收到當下的應稅收入。一筆大的空投可能直接帶來稅務負擔,因此有時我會選擇儘早賣出,以預留稅款。


此外要注意區域限制:例如 EigenLayer 就限制美國使用者領取。若專案暗示未來需要 KYC 或開始地理封鎖,我會將其視為負面因素,因為這可能讓空投對我而言毫無價值。例如,2025 年已有多個空投開始要求簡單 KYC,以滿足監管。


總而言之,在代幣可流動並成功賣出之前,空投都不能算真正的利潤。我對每個空投都提前製定退出計劃,以免自己被困在流動性崩塌的時刻。


最佳實踐與最終思考


綜合以上內容,我在評估早期空投時會遵循以下最佳做法:


做功課:在參與任何「基本任務」前代幣計畫。閱讀文件、治理討論,尋找發幣跡象。許多失敗都來自於「以為會發、其實不會」(反之亦然)。不要只聽傳言,務必核實可能性。


制定投資策略(要不斷驗證):明確判斷空投為何可能有價值,如「該專案是新類別的領先者,初始市值可能偏低、需求強勁」。然後不斷用鏈上數據和新聞去驗證。如果敘事破裂(成長停滯、競爭對手超車),要果斷調整或放棄。不要沉迷於自我驗證偏誤。


量化評分與對比:我會用表格依照「基本面、代幣潛力、成本/風險、Sybil 難度」等維度評分。它能揭示很多問題──某些項目雖然很熱,但代幣分配極差,綜合評分反而更低。你會因此發現一些低調但性價比更高的機會。


控制風險,不要賭博:把空投當作投資組合,分散在多個機會,而不是 All-in。這樣即便某個專案失敗,其他也能彌補。我通常在一個季度並行挖礦 5–10 個項目,我知道可能只有一半能盈利,核心原則:留住本金,以便在大空投出現時能夠抓住機會。


盯鏈上指標:觀察新增錢包數、測試網使用量、排行榜位置等。若發現你的貢獻相對值下降,請重新評估是否值得繼續;若整個專案活躍下降,可能說明潛在價值不足,這對代幣的最終價值來說是一個不好的跡象。


規劃進退:參與前就要知道如何退出。若你無法在上線後順利賣出(流動性稀薄、長時間鎖倉等),那就壓根不該參與。上線當天按計畫執行,不要被貪婪或恐懼左右。


持續學習與迭代:每個空投(無論成敗)都有可總結之處:是否高估了專案?是否忽略了關鍵資格?是否太保守導致錯失巨額機會?這些都會不斷完善你的框架。隨著時間推移,我對空投的態度變得更「謹慎且機會主義」:謹慎對待所有噪音,但在看到真正的機會時毫不猶豫出手抓住。


總之,評估早期空投兼具藝術與科學:它需要理解人性、敘事、激勵結構的「藝術」,也需要分析數據、拆解代幣經濟模型的「科學」。最好的空投往往獎勵那些真正早期使用、參與生態的人,而非臨時參與者。


這意味著,如果你真心實在地在早期使用並支持優秀的項目,通常會獲得最大的回報。我的框架有助於篩選出這些情況。透過專注基本面、務實判斷代幣設計、準確評估成本與回報,並保持靈活與更新認知,你將顯著提升選擇出「值得挖礦」的空投機率。


歸根結底,空投獵殺就像任何投資一樣,需要盡調、風險管理與清晰策略。做到這些,你就能在噪音中找到訊號,並有機會捕捉下一個 UNI 或 ARB 等級的機會。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

您也可能喜歡

80% 是炒作?六大紅線看 Stable 真實意圖

看起來是基礎設施升級,本質是早期內部人友好型發行

Chaincatcher2025/11/17 18:06
80% 是炒作?六大紅線看 Stable 真實意圖

趙長鵬律師親述“特赦”幕後故事

CZ 律師專訪:特赦緣由、流程揭秘與“權錢交易”指控澄清

Chaincatcher2025/11/17 18:06

PhotonPay 光子易參與 Circle 旗下 Arc 公共測試網,推動全球支付創新

PhotonPay 光子易加入 Circle Arc 公共測試網:共建互聯網經濟操作系統,打破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創新壁壘

Chaincatcher2025/11/17 18:06
PhotonPay 光子易參與 Circle 旗下 Arc 公共測試網,推動全球支付創新

誰動了穩定幣的錨?復盤歷年重大脫錨事件

梳理 2021–2025 年關鍵脫鉤事件,討論穩定幣的行業趨勢。

Chaincatcher2025/11/17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