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加密衍生品交易所Hyperliquid正式上線新一代原生穩定幣USDH,其USDC/USDC交易對首日成交超過220萬美元。作為首個通過驗證者治理機制選定的美元掛鉤代幣,USDH的推出迅速點燃社區討論,不僅標誌著Hyperliquid生態邁出關鍵一步,也暗示穩定幣市場將迎來新攪局者。

一、USDH的定位:擺脫外部穩定幣依賴
DeFi熱潮下,交易平台紛紛自建穩定幣,以降低對USDC或USDT等外部供應商的依賴。USDH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其設計聚焦穩定性與生態融合。
● 多元化儲備基礎
USDH全額由現金和美國國債等監管資產支持,結合鏈下管理與鏈上透明機制。借助Stripe的Bridge平台,用戶可即時查看儲備詳情,簡化審計並提升信任。
● 去中心化治理創新
不同於傳統模式,USDH發行權由Hyperliquid驗證者投票決定。這種社區驅動方式更貼合Web3精神,吸引專業用戶深度參與管理。
● 生態閉環服務
USDH基於Hyperliquid的以太坊兼容層HyperEVM設計,不僅充當交易對計價單位,也可作為全網抵押品。平台計劃用儲備收益回購原生代幣HYPE,優化成本並強化經濟循環。
二、競標背後的角逐與爭議
USDH上線前,Hyperliquid於9月初開啟開放競標,吸引Paxos、Frax、Agora和Curve等巨頭角逐。最終,新興團隊Native Markets以創新方案勝出,獲超三分之二驗證者支持。Native Markets的核心優勢是該團隊承諾:儲備收入50%用於HYPE回購,其餘投入生態資助;技術方案緊扣HyperEVM,僅一週完成代碼審查與部署。由Max Fiege和Anish Agnihotri等資深人士領銜,Native Markets顯然已與平台深度對接。
不過,過程並非一帆風順。Dragonfly Capital合夥人Haseeb Qureshi公開質疑競標是否存在偏袒,落選機構也抱怨老牌提案未獲公平評估。儘管如此,社區投票結果凸顯治理的民主力量。
三、市場首秀與潛在衝擊
上線首日,USDH/USDC對交易活躍,成交量達220萬-230萬美元,遠超預期。這反映出投資者雖持謹慎態度,但對其實體儲備與治理模式的認可已初現端倪。穩定幣總市值已飆至近2950億美元,USDH雖小,卻瞄準透明度空白。與USDT/USDC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其收益分配由平台治理主導,更易獲DeFi用戶青睞。長遠看,它可能挑戰DAI或Frax在去中心化領域的份額。為直觀比較,我們來看主要永續交易所的日交易量數據(9月24日):
交易所 | 日交易量(億美元) | 來源 |
Hyperliquid | 10.09 | DeFiLlama |
Aster | 25.77 | DeFiLlama |
此表顯示,Aster已短暫超越Hyperliquid,凸顯市場競爭激烈。USDH的注入或助Hyperliquid追趕,但需更多生態工具落地。
四、Hyperliquid的前路:機遇與考驗
未來,Hyperliquid將借USDH完善槓桿交易、跨鏈橋和HYPE激勵體系,推動生態閉環。但用戶採用率與推廣仍是痛點。與Aster日交易量超250億美元相比,Hyperliquid的100億美元規模仍有差距,需加速創新。治理公正性也需優化。競標爭議提醒平台:在代碼驗收和小型團隊參與上多下功夫,方能維繫社區信心。總體而言,USDH不僅是技術嘗試,更是Hyperliquid向成熟DeFi平台的轉型信號,值得持續觀察。
加入我們的社區,一起來討論,一起變得更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