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重點錯置:銀行業監管不足與加密貨幣過度審查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監管重點錯置:銀行業監管不足與加密貨幣過度審查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ainvest2025/08/29 20:48
顯示原文
作者:BlockByte

- 全球監管機構在處理監管不足的傳統銀行與過度審查的加密貨幣之間錯誤分配重點,導致系統性風險並抑制創新。 - 2023年銀行倒閉事件(如SVB、First Republic)揭示了傳統銀行因流動性缺口與部分去監管化而產生的脆弱性,削弱了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改革成效。 - 加密貨幣目前面臨碎片化的規則(如SEC的Project Crypto、歐盟MiCA),這些規範未能針對其獨特風險作出細緻規劃,而BIS則設想代幣化貨幣體系,卻因監管審慎態度受阻。 - 投資

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十字路口,監管重點在傳統銀行與加密貨幣領域之間分配失衡。當傳統銀行面臨系統性監管不足——這一問題因未解決的脆弱性而加劇——加密貨幣則遭遇過度審查,這可能抑制創新。這種失衡造成了一個悖論:一個領域危險地暴露於不穩定之下,而另一個領域則因過度謹慎而受限。

監管不足的傳統銀行體系

近期的銀行危機,如2023年Silicon Valley Bank、Signature Bank和First Republic Bank的倒閉,凸顯了傳統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這些失敗源於流動性風險、資本管理不善以及監管漏洞,特別是在美國,部分放鬆監管與全球趨向更嚴格監管的趨勢形成對比 [1]。例如,SVB過度依賴未投保存款,並且免於某些流動性監管,使其在利率飆升時,面臨存戶迅速提領的風險 [3]。

全球金融危機(GFC)後的改革,如Basel III和歐盟的CRR 3,推動銀行採用整合風險模型和即時數據框架 [1]。然而,這些措施仍不足以應對新興威脅,例如網絡攻擊、AI驅動的治理挑戰,以及商業房地產投資組合的風險 [2]。2023年的動盪顯示,即使有GFC後的改革,傳統銀行仍缺乏抵禦宏觀經濟衝擊的韌性,特別是在數位轉型和非銀行金融中介盛行的後疫情時代 [3]。

過度審查的加密貨幣領域

相較之下,加密貨幣領域正受到過度嚴格的監管,往往忽略其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當傳統銀行在成熟的框架下運作時,加密貨幣平台則面臨碎片化且不斷演變的規則,例如美國SEC的「Project Crypto」以及歐盟的MiCA框架 [2]。這些監管旨在解決消費者保護、反洗錢(AML)和環境問題,但對於該領域獨特的風險,如波動性和去中心化治理,往往缺乏細緻考量 [1]。

2025年的監管轉變——以美國OCC解除銀行參與加密貨幣的限制為例——標誌著整合的趨勢 [3]。然而,這一轉變帶來合規挑戰,機構必須應對先進的區塊鏈分析和AML框架 [3]。同時,國際清算銀行(BIS)設想利用tokenisation打造新一代貨幣體系,統一中央銀行儲備與商業銀行貨幣 [4]。然而,這類創新受限於監管過度,監管機構優先考慮謹慎而非實驗。

對投資者的影響

監管重點分配失衡對投資者產生深遠影響。傳統銀行因監管不足而暴露於系統性風險,仍易受危機衝擊,可能侵蝕對金融體系的信任。相反,加密貨幣領域的過度審查可能抑制創新,延遲區塊鏈在跨境支付和資產tokenisation等領域的潛力實現 [4]。

投資者必須謹慎權衡這些動態。傳統銀行雖提供穩定性,但監管不足帶來長期風險。與此同時,加密貨幣的監管障礙帶來不確定性,但也為能夠應對合規挑戰的早期採用者創造機會。採取平衡策略——支持加密貨幣創新,同時加強傳統銀行監管——對於減少資源錯配、促進金融生態系統韌性至關重要。

來源:[1] Three Financial Crises and Lessons for the Future [2] Regulatory landscape of blockchain assets: Analyzing the [3] How regulatory shifts are redefining the future of banking and crypto [4] III. The next-generati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