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尋常路,以太坊 EVM 會是華爾街的新 Microsoft Excel 嗎?
當你深入“以太坊的兔子洞”後,就會意識到,所有路徑最終都會回到 ETH 的價值捕獲。
聲明:本文僅用於資訊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吳說觀點與立場。
全文如下:
本週的主題是 Circle 和 Stripe 宣布推出的"企業版 L1"(corpo-L1s)。
Circle 發布的新 L1 區塊鏈 Arc 是一條兼容 EVM 的公鏈,由 20 個經許可的驗證者組成,這些驗證者來自受監管和可信賴的機構聯盟。
Stripe 則在開發一條新的 L1 鏈,預計將採用 Paradigm 的 RETH 客戶端 --- --- 一個基於 Rust 開發的高性能以太坊客戶端。值得注意的是,Paradigm 創始人 Matt Huang 目前在 Stripe 的董事會任職,並很可能對這條被稱為 Tempo 的 Stripe Chain 提供了重要的開發支持。
本週加密推特上的討論幾乎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這對加密貨幣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那對"你的倉位"來說又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個人認為"許可型 L1" 極其乏味。在我看來,加密貨幣的價值與 "核心敘事" 在於開源軟體,而以太坊正處於這個故事的中心。去構建一條"許可型 L1",已經遠離了加密的主線敘事,甚至顯得毫不相關。
在 Circle 和 Stripe 的案例中,區塊鏈技術只是被當作一種資料庫結構來利用,而僅此而已。
Arc 和 Tempo 會發行 L1 資產嗎?
如果會,這至少意味著它們有意願去推動網路的去中心化,那麼這些鏈看起來就會更接近我認為有趣的方向。但就目前而言,在缺乏進一步數據的情況下,合理的判斷是,這兩條鏈都不會發行任何 L1 資產,而只是作為私有內網,用於前端應用背後的穩定幣結算。
在加密世界還有一個 "鐵律":如果一個項目有能力發行代幣,那它最終一定會發行代幣(對,說的就是你 Base )。所以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天真幼稚的。如果這些 "企業級 L1" 最終真的選擇發行代幣,那將使它們更接近一個開源、去中心化的開發者平台,而在我看來,這才更接近加密的核心敘事。
Stripe 和 Circle 會嘗試吸引開發者在它們的鏈上進行開發嗎?
如果開發者在這片 "他人土地" 上既得不到獎勵,也不是這片土地的部分所有者,他們真的會願意去建設嗎?Stripe 確實已經擁有一個龐大的開發者社區……但那是 Web2 開發者社區,他們主要構建的是 Web2 前端與電商網站。
那麼,這能否順利轉化為推動 Web3 開發者在 Tempo 上進行建設?在 Tempo 上構建的價值,是否真的比在以太坊或其任一 L2 上構建的價值更高?或許,這些鏈依舊會停留在 "惰性" 的許可型聯盟鏈層面,沒有 L1 資產,僅僅是作為業務邏輯的後端,用於替代 Visa、Mastercard 和 SWIFT,構建它們自有的結算網路。
所有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答案,也無法確定。因此,現在就去爭論 "這對 BTC、ETH、SOL 或整個加密行業究竟是好是壞",還為時過早。唯一無可争辩的事實是:這些 "企業級 L1" 鏈,對以太坊虛擬機(EVM)是利好。
這是我本週在 Ethereum NYC 演講時展示的一張幻燈片:
一切始於 Robinhood Chain --- --- 這是第一家傳統金融(TradFi)公司構建並擁有 EVM 實例的案例。Robinhood 已經雇用了 EVM 開發者,如今,理解 EVM 已成為 Robinhood 業務的核心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將 Circle 和 Stripe 也加入這份名單,它們同樣在公司架構中引入並管理 EVM 技術人才。
重點在這裡:任何進入加密領域的傳統金融公司,都必須雇用 EVM 開發者。 對於一家 TradFi 公司而言,理解 EVM 正在成為 "入場門檻",以便將自身的後端邏輯升級到區塊鏈未來。
正如過去 Microsoft Excel 支撐著傳統金融運轉,如今,以太坊虛擬機(EVM)正在成為華爾街必須配備的人才與基礎設施 --- --- 否則它們將面臨被基於以太坊的新事物顛覆,甚至失去市場份額。
當你深入"以太坊的兔子洞"後,就會意識到,所有路徑最終都會回到 ETH 的價值捕獲,而這正是其中之一。儘管這種方式非常間接且溫和,但 EVM 帝國的擴張 最終都會為處於其核心的資產 --- --- ETH --- --- 帶來價值增益。
附:什麼是以太坊 EVM?
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中文叫"以太坊虛擬機",是一個運行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虛擬計算環境,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運行在全球數萬個節點上的"去中心化計算機"。它的作用是讓任何人在以太坊上部署和執行智能合約,而不需要信任任何中心伺服器。
簡單來說,EVM 就是讓以太坊不僅能轉帳,還能執行代碼、運行邏輯,實現一個"全球共享的區塊鏈操作系統"。EVM 是所有以太坊智能合約的運行環境。每當有人調用合約,EVM 就會逐條"執行"其中的代碼,確保邏輯正確並記錄在鏈上。以太坊帳戶、餘額、合約的運行結果,都是在 EVM 中"狀態變化"完成的。EVM 確保每次變化是可驗證且一致的。不論你在哪個以太坊節點執行智能合約,EVM 都會給出完全相同的執行結果。這也是區塊鏈可共識的基礎。為了防止濫用資源,EVM 採用了 Gas 機制,代碼執行越複雜、佔用資源越多,所需的 Gas 就越高,用戶需要用 ETH 來支付。
2013 年底:Vitalik Buterin 提出了以太坊白皮書,目標是創建一個通用平台,不僅能轉帳,還能編程。2015 年 7 月:以太坊主網正式上線,EVM 同時誕生。EVM 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圖靈機" --- --- 也就是說,它被設定為圖靈完備,可以運行任何複雜程序,就像現實世界的電腦一樣。最早版本的 EVM 是用 Solidity 寫合約,用 EVM 字節碼來執行。後來出現了多種編程語言(Vyper、Yul)以及多種兼容 EVM 的鏈(稱為"EVM 兼容鏈")。
開發者編寫的 Solidity 智能合約會被編譯成一種中間語言(EVM 字節碼),EVM 就像一台虛擬 CPU 一樣一條條執行這些字節碼指令。EVM 使用"堆疊式虛擬機"結構,不同於傳統記憶體調用的 CPU,更適合運行在資源受限的區塊鏈節點上。EVM 是沙盒化運行的,合約之間隔離,不會影響其他節點的運行,增加了安全性。
EVM 的廣泛採用,使得眾多新公鏈(如 BNB Chain、Polygon、Avalanche C-Chain、Fantom)都選擇"EVM 兼容",因為開發者可以直接使用以太坊上的工具(如 MetaMask、Remix、Hardhat),用戶可以輕鬆跨鏈使用相同的錢包與應用介面。EVM 的結構也推動了 Layer2(如 Arbitrum、Optimism)、Rollup 等擴容技術的發展。
雖然 EVM 功能強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性能不高(每秒交易數有限);開發語言 Solidity 有安全隱患;字節碼不易調試和優化。因此,出現了許多替代方案或擴展方案:eWASM:未來以太坊升級後可能用 WebAssembly 替代 EVM,增強性能;Move、SVM(Solana)、CosmWasm(Cosmos) 等,是其他鏈的虛擬機設計,不兼容 EVM。
原文鏈接
點擊了解 ChainCatcher 在招崗位
推薦閱讀:
對話華爾街神算子 Tom Lee:公司財庫模式優於傳統 ETF,以太坊將迎比特幣式爆發增長
對話 Oppenheimer 執行董事:Coinbase Q2 交易收入不及預期,哪些業務將成新增長點?
Backroom:資訊代幣化,AI 時代數據冗雜的解決方案?| CryptoSeed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關於 Bitget 上架 MSTR, COIN, HOOD, DFDV RWA 指數永續合約的公告
關於 Bitget 統一帳戶支援部分幣種借貸和保證金功能的公告
【首發上架】Camp Network (CAMP) 將在 Bitget 創新區和 Public Chain 區上架
關於 Bitget 上架 AAPL, GOOGL, AMZN, META, MCD RWA 指數永續合約的公告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