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万
205.79万
2024-09-20 09:00:00 ~ 2024-10-22 07:30:00
2024-10-22 12:00:00
金色财经报道,Scroll发布更新称:“尽管所有已获通过的提案将按计划推进,但在推出更新后的治理模式之前,我们将不再处理新的提案。 正如我们的DAO章程所述,我们欢迎开展试验和治理发展工作,并将此视为一个实现负责任演进的机会。这一审慎举措使我们能够设计出更高效、更有效且更具一致性的流程。 也就是说:1.所有已获通过的提案将按计划推进。2.在工作组设计新模式期间,现有治理机制保持不变。3.我们专注于实现一致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4.在更新后的模式出台前,我们将不再处理新的提案。”
Foresight News 消息,Scroll 发布关于「Scroll DAO 暂停」的更新,所有被接受的提案都将按计划推进,但在引入更新的治理模式之前,不会处理任何新提案。在工作流设计新模型时,治理仍然有效。 Foresight News 此前消息,Scroll DAO 治理今日宣布「暂停」,DAO 领导层已辞职,团队正在「重新设计治理」。
BlockBeats 消息,9 月 11 日,据 olimpio (@OlimpioCrypto) 披露,Scroll DAO 官方宣布暂停其治理机制,DAO 领导人 Eugene 本周已正式辞职。Scroll 联合创始人 Haichen 表示团队正在「重新设计治理」,但尚未提供明确的后续计划或时间表。 团队成员 Raza 在会议中强调他们希望使用「暂停」而非「停止」或「拆除」等词汇描述此次治理变动。目前多个治理提案(包括财政管理提案)仍在进行中,其执行状态尚未确定。olimpio 指出,Scroll 团队在会议中多次使用「实验」一词描述当前治理,并表示需要时间整理现状。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 撰文:OxTochi 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空投本该有的样子是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 撰文:OxTochi 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加密货币空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 2020 年,当时我还在忙着完成 Bitcointalk 上的赏金任务。一天早上,我被 WhatsApp 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是朋友发来的消息。 「你用过 Uniswap 吗?」 他问。我回复 「用过」,接着他说:「那你应该有 400 枚 UNI 代币可以领取,现在价值已经超过 1000 美元了。」 我立刻去 Uniswap 的 Twitter 主页找领取链接,领完后马上就卖掉了。 就这么简单,天上掉下来的 「免费钱」。不需要填表单,不用在 Discord 里刷等级,也没有那些 「需要贡献才能获得」 之类的条条框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才定义了空投本该有的样子:给你喜欢且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一份惊喜 「补贴」,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是些毫无价值的垃圾活动。 空投的黄金时代 后来,我又领到了 1Inch 的空投,当时只要有资格领 UNI 的钱包,都能领 1Inch。而真正改变我对 「空投玩法」 认知的,是 dYdX 的空投。 当时为了参与,我得把 ETH 跨链到 dYdX 协议里。那时候大多数 Layer2 还只停留在白皮书阶段,跨链手续费高得吓人。我做了几笔交易刷了点交易量,不算多,之后就把资产跨链提了出来。就这么一天的操作,最后拿到了五位数(美元)的空投,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累计领到的空投总价值最高时超过 2 万美元。说实话,中途我就卖掉了一半,毕竟是 「免费的钱」,落袋为安才是常态。 dYdX 的空投给了我第一笔像样的本金,我直接投进了 DeFi 领域。在 「DeFi 夏天」 那段时间,我在 Juldswap 上做流动性挖矿,每天能赚大概 250 美元。说真的,我太怀念那段日子了。 空投的衰落 当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从 dYdX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 Scroll、Arbitrum、Optimism 和 zkSync 的空投活动,其中 zkSync 是我 「糟糕空投体验」 的开端。 然而,我永远忘不了 Scroll 的空投。当时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拉满,即便其联合创始人 Sandy 发过那条著名的 「降低期待」 的推文,也没能浇灭大家的热情。 人们不断抬高预期,直到失望最终降临。Scroll 空投的额度低得离谱,简直像个笑话。加密社区的情绪瞬间从期待跌到绝望。说实话,这次空投真的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当时就发誓再也不参与 Layer2 的空投 「挖矿」 了。 如果只是 Scroll 这一次,或许我还能接受。但真正让我难受的是,我意识到:这样的 「低质空投」,以后会成为常态。 如今的空投乱象 时间快进到现在,空投圈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曾经的 「惊喜空投」,早就变成了 「工业化女巫攻击式刷空投」 的生意。 你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和各种协议互动:跨链、加流动性、烧 Gas 费,还得打造所谓的 「用户忠诚度」,最后能不能领到空投全看运气,就算领到了,额度也少得可怜。更离谱的是,现在居然还出现了 「空投领取通道仅开放 48 小时」 的操作,我记得 Sunrise 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就算你终于等到领取的那天,也会发现额度根本配不上你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往往还附带一个苛刻到离谱的解锁计划。比如 0G Labs 的空投,要分 48 个月、按季度解锁 ——48 个月啊,整整四年! 现在这种破事太多了,以至于我看到那些 「空投 Alpha」 的推文时,第一反应就是:「呵,又来一个‘蚊子腿’空投。」 项目方与用户的博弈 事实是这样的:最近这些年,用户的心态早就变得 「功利」 了,没必要粉饰。现在大家用某个产品,无非就是为了拿奖励,没人会花几个小时点击操作、贡献社区,就为了所谓的生态文化。 那项目方呢?他们确实想要忠诚用户,但更想要能给 VC 看的 「漂亮数据」,比如高用户数、大社区规模。这些数据足够让他们在准备融资 PPT 时,把估值抬得更高。于是,用户和项目方之间就变成了一场 「刷数据」 与 「防刷数据」 的博弈。 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用户觉得自己被耍了,项目方则面临用户留存的难题。 空投本该是什么样?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空投,我可能会回到 Uniswap 那种模式:不画饼、不搞排行榜,某天突然给忠诚用户一份惊喜补贴。单是这一点,就能减少 「工业化刷空投」 的现象,也能降低用户不切实际的期待。 或者,可以借鉴 Sui 的「预售式空投」模式,设定一个合理的完全稀释估值(FDV),让早期贡献者和用户有机会以优惠条件买入代币。 现在最接近这种模式的,应该是 Cysic 和 Boundless。它们用 「等级体系」,根据用户在生态中各种活动的贡献度,给予用户预售折扣奖励。 再或者,干脆取消空投,把精力放在打造真正能用的产品上:做出有真实产品市场契合度的东西,建立稳固的营收模式,而不是把同一个东西复制粘贴 200 遍。说真的,这样做才符合加密社区的长远利益。 结语 如今空投的现状,简直糟糕透顶。它既对不起那些花时间 「肝」 空投的用户,也没法帮项目方建立真正的社区。 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或许,取消空投,转而打造能让所有人赚钱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
Odaily星球日报讯 AI 可信身份网络 Trusta.AI 宣布,通过与 Linea,Solana,BNB chain,Scroll,TON 等生态合作提供身份验证服务,Trusta 成为最大的链上身份验证服务商,已经为超过 150 万用户提供了可信的身份验证服务,链上 Attestation 申请量超 300 万。同时 Trusta 正在探索 attestation service 在多链和 AI agent,defi,RWA 等赛道的应用
Chainfeeds 导读: 以太坊正在逐步为将 zkEVM 证明纳入共识机制奠定基础,核心方向包括可验证的安全性、不使用包装(no wrapping),以及与开发者一致的规范设计。接下来的工作将包括细化阶段性里程碑,并在 Devcon 大会前发布草案指南。 文章来源: https://x.com/tcoratger/status/1937595121203060882 文章作者: tcoratger 观点: tcoratger:zkEVM 证明为可选。客户端可以选择验证,也可以不验证。此阶段面向早期使用者与技术原型,不影响共识运作。zkEVM 证明成为出块认证必需。若缺少合法证明,客户端将拒绝该区块。此时安全性加强,但共识尚未完全依赖 zk 体系。zkEVM 的生成与验证逻辑将被整合进以太坊核心共识层。必须达到:完整审计。正式验证。≥128‑位安全强度。 明确立场:不使用递归 Groth16 包装。原因包括需可信设置,易受信任危机。后量子安全性差。增加复杂。转而采用原生 STARK 或通用设置的 SNARK,直接由 L1 验证。证明大小指引目标: ≤300 kB。理想: ≤128 kB。目前多数项目的原始证明大小介于 270 kB – 1 MB 之间,优化仍在进行。 社区正远离 8‑STARK 安全等模糊假设,目标:基于可证明安全性或更易理解的假设(如 list‑decoding 上界)。RiscZero、SuccinctLabs、Scroll_ZKP 等团队已实现原生 STARK 270 kB–1.5 MB。可通过参数调优、批量处理、去包装优化到 ≤300 kB。规范与实现必须完全一致,避免 Transcript 不匹配。协议级优化须写入规范、影响共识。工程级技巧(如并行计算)可因实现而异。验证器必须在协议定义层保持一致。【原文为英文】 内容来源
Chainfeeds 导读: EigenDA V2 版本已部署至 Holesky 与 Sepolia 测试网,它目前是史上最快的数据可用性协议,吞吐量达每秒 50MB 数据 ≈ 每秒 25 万笔 ERC-20 转账,而确认延迟仍维持在 10 秒以内。 文章来源: https://x.com/satyaki44/status/1923036894641913914 文章作者: Satyaki 观点: Satyaki:那么,开发者今天可以用 EigenDA V2 构建什么?超高性能以太坊 Rollup(例如 @megaeth_labs,支持 10 万 TPS 以上)。社交 / 游戏类 Rollup,支持每秒数百万笔微交易。AI 应用,实现可验证性而无需构建独立的 DA 层。目前在 Holesky 测试网中,EigenDA 的节点遍布 3 大洲共 14 个运营商。性能表现上,Visa 级负载下(10MB/s),确认延迟低于 5 秒。最大负载下(50MB/s),确认延迟低于 10 秒。 那么 EigenDA 是如何实现 50MB/s 级别的吞吐量的呢?这归功于其先进的架构设计,采用 分层设计,将高带宽的数据层与轻量级的控制层分离。这样做可以在扩展带宽的同时保持低延迟。该架构基于四项关键设计决策: 1)水平分片(Horizontal Sharding):每增加一个验证者,系统吞吐压力就下降,整体吞吐量几乎线性提升。 2)GPU 加速的纠删码(Erasure Coding):在密集的加密运算中消除 CPU 瓶颈。 3)并行多播通道(Parallel Multicast Channels):防止数据流量与控制层 gossip 互相干扰。 4)「预留 + 固定费率」的计费机制:用户提前为吞吐量配额预充值,分发器无需每次再授权,从而在高峰期保持数据路径畅通。 关于 EigenDA 的设计,Scroll 联合创始人 @yezhang1998 提出了一些批评: 1)以太坊主链无法检测链下的异常行为(如 DA 拒绝提供数据),这可能导致 Optimistic Rollup 出现无效状态。 2)不同服务(DA、预言机、AI)需要单独的子链(altDA)来运作,增加了复杂性与低效。 3)仅有 EIGEN 质押者面临惩罚,而非 ETH 质押者,可能更容易受到贿赂攻击。 4)存在使用被盗资金进行贿赂的风险。 Sreeram Kannan 针对上述担忧回应如下: 1)EigenDA 通过 EIGEN 代币提供链下服务安全(包括 DA、预言机、AI),并引入「分叉惩罚机制(forking)」:即社区可对达成共识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尽管不在以太坊链上,也可实现兼容以太坊的链下安全。 2)EIGEN 是一个统一的、可分叉的机制,可用于保障所有链下服务,无需为每个服务分别部署链,降低了系统复杂度。 3)双重共识机制(dual quorum):EIGEN 质押者将来可通过分叉被罚,激励诚实行为。ETH 质押者与以太坊价值直接挂钩,负责挑选运营者,增强系统防护。 4)该机制提高了攻击成本,因 ETH 质押者具有保护以太坊整体价值的动机。未来还将引入 DA 采样验证机制,减少对共识节点诚实性的依赖。【原文为英文】 内容来源
ChainCatcher 消息,Scroll 官方在 X 上发文称,其已通过 Euclid 升级成为达到 Stage 1 标准的 Zk-Rollup。Euclid 升级引入无需许可的排序器模式,确保即使排序器故障,网络仍可保持活跃。 此外,Scroll 建立由 12 名成员组成的多样化安全委员会(75% 票数通过,7 名独立成员)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用户可在升级前安全退出。未来 Scroll 计划通过多证明系统和 Zk+TEE 技术向 Stage 2 迈进。
Scroll 联创 Ye Zhang 发推称,Scroll 通过 Euclid 更新实现关键升级,成为首个达到 Stage 1 状态的 zk-Rollup,保障用户在系统变更前有足够时间退出,支持 Layer 1 强制提交交易,且在序列器或证明者宕机时网络可自动开放,确保系统活跃。
Vintage 原指葡萄酒的「年份」,好的年份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差的年份受制于天气与土壤难掩缺陷。在基金中通常将「成立年份」也叫作 Vintage,如同葡萄酒的年份是「风土」的反馈,基金的年份更是经济周期的快照,直接影响着回报。 对于成立于疫情大放水时期的加密基金而言,当下正经历着来自「坏年份」的痛苦反噬。 成也泡沫败也泡沫 近期,加密基金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互诉苦水。起因是 Web3 基金 ABCDE 宣布,这支 4 亿美元的基金将不再投资新项目,也不会再为第二期募集资金。该基金的创始人杜均称,过去三年,ABCDE 已向 30 多个项目投资了价值超过 4000 万美元的资金,尽管当前的市场环境不佳,但其内部收益率 (IRR) 仍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ABCDE 为投资按下暂停键,反应出如今加密 VC 们的困境:机构募资规模与项目投资热情双双下滑,代币上线锁仓模式频遭质疑,灵活投资者甚至通过二级市场和对冲操作为自身组合保值。在宏观利率高企、监管不明和行业内部难题交织下,加密 VC 正经历迄今最为严峻的调整期。尤其是成立于 2021 年左右的加密基金,当前的环境加剧了基金们的退出期的工作难度。 Cypher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 Bill Qian 披露了他们投资的基金的表现,「我们这个周期投了 10+VC funds,GP 都非常优秀,都捕获了头部项目。但对于我们对于整个 vc 基金的投资(我们做 LP),已经做了 60% 的会计减持,也就是希望最后能回来 40% 的本金;没办法,2022/23 投资的这个年份(vintage)赶上了,就得认。有时候你什么都没错,只是败给了时间和年份。」但他对下个周期的 crypto vc 反而很看好,因为物极必反。就好像 2000 年的 web2 VC 在硅谷全军覆没,但之后的年份又成了孕育和投资创新的好年份。 2021 至 2022 年的「资本狂欢」,除了行业内部创意连连,先后凭借 DeFi、NFT 和链游的繁荣助推市场情绪外,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受 COVID-19 疫情影响,多国央行在此期间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与零利率,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纷纷寻找高回报资产,这一环境被学界与业界称为「一切都是泡沫」(Everything Bubble)。彼时崛起的加密货币行业,就成为了重要受益者之一。 面对如此风口,轻松获得资金的加密风投机构纷纷玩起了「抬轿式」投资,以大手笔下注的方式押注概念赛道,而更少理性分析项目的内在价值。与科技股泡沫相似,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疯狂投资和短期涨势,本质上是超低资金成本下的「预期定价」。加密 VC 们将大量资金投入估值虚高的项目,也就此埋下了隐患。 借鉴传统股权激励机制,代币锁仓机制旨在通过长期分期释放代币,以防止项目方和早期投资人短期内集中抛售,从而保护生态稳定性和散户利益。常见设计机制包括「1 年悬崖期 + 3 年线性释放」,甚至有更长的 5–10 年锁仓,以确保团队和 VC 在项目成熟前无法套现。这套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尤其对于经过多年野蛮生长的加密行业来说。为了打消外界对项目方与 VC「作恶」的顾虑,通过代币锁仓进行约束,对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来说算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当美联储从 2022 年开始缩表加息,流动性迅速收紧,加密行业的泡沫也随之破裂。当这些虚高估值迅速回落,市场便进入到了「价值回归」的阵痛阶段。而自食其果的加密 VC 们也逐渐陷入「至暗时刻」——不少机构在早期投资中不仅亏得底儿掉,还要被误以为其获得大额收益的散户投资者们诘问。 据 STIX 创始人 Taran Sabharwal 日前发布的数据,在其追踪的项目中,几乎所有项目都出现了估值大幅下跌,其中 SCR 和 BLAST 的同比跌幅甚至分别达到了 85% 和 88%。多项数据表明,许多承诺锁定仓位的加密 VC,可能在去年错过了他们在二级市场的更好的退出机会。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彭博报道称,多家风投与做市商秘密合作,通过衍生品和空头头寸对冲锁仓风险,在市场下跌中获利。 在疲软的市场中,新的加密基金的募资同样充满挑战。Galaxy Digital 报告显示,尽管 2024 年全年新基金数量有所增加,但按年率计算,2024 年是自 2020 年以来加密风险投资融资最疲软的一年,共有 79 只新基金筹集了 51 亿美元,远低于 2021 至 2022 年牛市期间的狂热水平。 而据 PANews 此前发布的研究文章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上半年推出的与 Web3 相关的投资基金达 107 支,总金额高达 399 亿美元。 Meme 与比特币 ETF 的资金截流 在行业缺乏明确产品叙事和实际用例的背景下,社区开始倾向于借助 Meme 热点制造话题和流量。Meme 代币凭借「暴富神话」的吸引力,屡次掀起交易狂潮,吸走了大量短期投机资金。 这些 Meme 项目往往一次性炒作迅猛,但缺乏持续性支撑。在链上「赌场化」叙事不断蔓延的情况下,Meme 代币开始主导市场流动性,占据了用户注意力与资本配置的焦点。这导致一些真正具备潜力的 Web3 项目被挤压和遮蔽,曝光度与资源获取能力均被受限。 与此同时,一些对冲基金也开始寻求进入 Memecoin 市场,捕捉高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就包括由 a16z 联合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支持的风投机构 Stratos。该对冲基金推出了一只持有基于 Solana 的模因币 WIF 的流动基金,并在 2024 年第一季度为其带来了 137% 的可观回报。 除了 meme 之外,加密行业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特币现货 ETF 的落地,或许也是山寨币市场低迷以及 VC 面临困境的潜在原因之一。 自 2024 年 1 月首批比特币现货 ETF 获批以来,机构与散户便可通过受监管的渠道直接投资比特币,传统华尔街资管巨头纷纷入场。ETF 推出前三天便吸引了近 2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大幅提升了比特币的市场地位与流动性。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资产属性,吸引了更广泛的传统金融参与者。 然而,由于比特币 ETF 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低成本的合规投资路径,行业原有资金流转逻辑开始发生转变。大量原本可能流向早期风投基金或山寨币的资金,选择了留存在 ETF 产品中,转为被动持仓。这不仅打断了以往比特币上涨后山寨补涨的资金轮动节奏,也让比特币与其他代币在价格走势与市场叙事上日趋脱钩。 在虹吸效应的持续作用下,比特币在整个加密市场的主导地位持续抬升。据 TradingView 数据,截至 4 月 22 日,比特币市占率(BTC.D)已拉升至 64.61%,创 2021 年 2 月以来新高。表明比特币作为「机构主力入口」的地位正愈发巩固。 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传统资本愈发集中于比特币,让 Web3 领域的创业项目难以获得足够融资关注;而对于早期 VC 而言,项目代币的退出渠道受限,二级市场流动性薄弱,导致回款周期延长、收益兑现困难,只能收缩投资节奏甚至暂停投资。 此外,外部环境同样严峻:高企的利率与日益收紧的流动性让 LP 对高风险配置望而却步,而监管政策虽不断演进却仍待完善。 正如 Hashkey Capital 的 Rui 在推特上所写到的:会像 20 年一样绝地大反击吗?很多朋友是悲观的态度,所以纷纷离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有效。一方面是该进来的用户都进来了,大家习惯了 Casino 的玩法,习惯拉盘砸盘定义项目好坏,就和习惯做空 ETH 一样,用户的属性已经定型。另一方面是我们很难看到类似链上级别的打大应用爆发,Social、Gaming、ID 等等等等领域都已经被 Crypto「尝试重构」一遍,但最终大家发现都是一地鸡毛,很难找到新的 Infra 机会,新的无限想象。 在多重压力之下,加密 VC 的「黑暗时刻」恐怕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原文标题:《「年份」效应下的暗潮:加密基金迎来黎明前的沉寂》 原文作者:Zen,PANews Vintage 原指葡萄酒的「年份」,好的年份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差的年份受制于天气与土壤难掩缺陷。在基金中通常将「成立年份」也叫作 Vintage,如同葡萄酒的年份是「风土」的反馈,基金的年份更是经济周期的快照,直接影响着回报。 对于成立于疫情大放水时期的加密基金而言,当下正经历着来自「坏年份」的痛苦反噬。 成也泡沫败也泡沫 近期,加密基金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互诉苦水。起因是 Web3 基金 ABCDE 宣布,这支 4 亿美元的基金将不再投资新项目,也不会再为第二期募集资金。该基金的创始人杜均称,过去三年,ABCDE 已向 30 多个项目投资了价值超过 4000 万美元的资金,尽管当前的市场环境不佳,但其内部收益率 (IRR) 仍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ABCDE 为投资按下暂停键,反应出如今加密 VC 们的困境:机构募资规模与项目投资热情双双下滑,代币上线锁仓模式频遭质疑,灵活投资者甚至通过二级市场和对冲操作为自身组合保值。在宏观利率高企、监管不明和行业内部难题交织下,加密 VC 正经历迄今最为严峻的调整期。尤其是成立于 2021 年左右的加密基金,当前的环境加剧了基金们的退出期的工作难度。 Cypher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 Bill Qian 披露了他们投资的基金的表现,「我们这个周期投了 10+VC funds,GP 都非常优秀,都捕获了头部项目。但对于我们对于整个 vc 基金的投资(我们做 LP),已经做了 60% 的会计减持,也就是希望最后能回来 40% 的本金;没办法,2022/23 投资的这个年份(vintage)赶上了,就得认。有时候你什么都没错,只是败给了时间和年份。」但他对下个周期的 crypto vc 反而很看好,因为物极必反。就好像 2000 年的 web2 VC 在硅谷全军覆没,但之后的年份又成了孕育和投资创新的好年份。 2021 至 2022 年的「资本狂欢」,除了行业内部创意连连,先后凭借 DeFi、NFT 和链游的繁荣助推市场情绪外,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受 COVID-19 疫情影响,多国央行在此期间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与零利率,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纷纷寻找高回报资产,这一环境被学界与业界称为「一切都是泡沫」(Everything Bubble)。彼时崛起的加密货币行业,就成为了重要受益者之一。 面对如此风口,轻松获得资金的加密风投机构纷纷玩起了「抬轿式」投资,以大手笔下注的方式押注概念赛道,而更少理性分析项目的内在价值。与科技股泡沫相似,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疯狂投资和短期涨势,本质上是超低资金成本下的「预期定价」。加密 VC 们将大量资金投入估值虚高的项目,也就此埋下了隐患。 借鉴传统股权激励机制,代币锁仓机制旨在通过长期分期释放代币,以防止项目方和早期投资人短期内集中抛售,从而保护生态稳定性和散户利益。常见设计机制包括「1 年悬崖期 + 3 年线性释放」,甚至有更长的 5–10 年锁仓,以确保团队和 VC 在项目成熟前无法套现。这套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尤其对于经过多年野蛮生长的加密行业来说。为了打消外界对项目方与 VC「作恶」的顾虑,通过代币锁仓进行约束,对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来说算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当美联储从 2022 年开始缩表加息,流动性迅速收紧,加密行业的泡沫也随之破裂。当这些虚高估值迅速回落,市场便进入到了「价值回归」的阵痛阶段。而自食其果的加密 VC 们也逐渐陷入「至暗时刻」——不少机构在早期投资中不仅亏得底儿掉,还要被误以为其获得大额收益的散户投资者们诘问。 据 STIX 创始人 Taran Sabharwal 日前发布的数据,在其追踪的项目中,几乎所有项目都出现了估值大幅下跌,其中 SCR 和 BLAST 的同比跌幅甚至分别达到了 85% 和 88%。多项数据表明,许多承诺锁定仓位的加密 VC,可能在去年错过了他们在二级市场的更好的退出机会。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彭博报道称,多家风投与做市商秘密合作,通过衍生品和空头头寸对冲锁仓风险,在市场下跌中获利。 在疲软的市场中,新的加密基金的募资同样充满挑战。Galaxy Digital 报告显示,尽管 2024 年全年新基金数量有所增加,但按年率计算,2024 年是自 2020 年以来加密风险投资融资最疲软的一年,共有 79 只新基金筹集了 51 亿美元,远低于 2021 至 2022 年牛市期间的狂热水平。 而据 PANews 此前发布的研究文章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上半年推出的与 Web3 相关的投资基金达 107 支,总金额高达 399 亿美元。 Meme 与比特币 ETF 的资金截流 在行业缺乏明确产品叙事和实际用例的背景下,社区开始倾向于借助 Meme 热点制造话题和流量。Meme 代币凭借「暴富神话」的吸引力,屡次掀起交易狂潮,吸走了大量短期投机资金。 这些 Meme 项目往往一次性炒作迅猛,但缺乏持续性支撑。在链上「赌场化」叙事不断蔓延的情况下,Meme 代币开始主导市场流动性,占据了用户注意力与资本配置的焦点。这导致一些真正具备潜力的 Web3 项目被挤压和遮蔽,曝光度与资源获取能力均被受限。 与此同时,一些对冲基金也开始寻求进入 Memecoin 市场,捕捉高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就包括由 a16z 联合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支持的风投机构 Stratos。该对冲基金推出了一只持有基于 Solana 的模因币 WIF 的流动基金,并在 2024 年第一季度为其带来了 137% 的可观回报。 除了 meme 之外,加密行业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特币现货 ETF 的落地,或许也是山寨币市场低迷以及 VC 面临困境的潜在原因之一。 自 2024 年 1 月首批比特币现货 ETF 获批以来,机构与散户便可通过受监管的渠道直接投资比特币,传统华尔街资管巨头纷纷入场。ETF 推出前三天便吸引了近 2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大幅提升了比特币的市场地位与流动性。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资产属性,吸引了更广泛的传统金融参与者。 然而,由于比特币 ETF 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低成本的合规投资路径,行业原有资金流转逻辑开始发生转变。大量原本可能流向早期风投基金或山寨币的资金,选择了留存在 ETF 产品中,转为被动持仓。这不仅打断了以往比特币上涨后山寨补涨的资金轮动节奏,也让比特币与其他代币在价格走势与市场叙事上日趋脱钩。 在虹吸效应的持续作用下,比特币在整个加密市场的主导地位持续抬升。据 TradingView 数据,截至 4 月 22 日,比特币市占率(BTC.D)已拉升至 64.61%,创 2021 年 2 月以来新高。表明比特币作为「机构主力入口」的地位正愈发巩固。 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传统资本愈发集中于比特币,让 Web3 领域的创业项目难以获得足够融资关注;而对于早期 VC 而言,项目代币的退出渠道受限,二级市场流动性薄弱,导致回款周期延长、收益兑现困难,只能收缩投资节奏甚至暂停投资。 此外,外部环境同样严峻:高企的利率与日益收紧的流动性让 LP 对高风险配置望而却步,而监管政策虽不断演进却仍待完善。 正如 Hashkey Capital 的 Rui 在推特上所写到的:会像 20 年一样绝地大反击吗?很多朋友是悲观的态度,所以纷纷离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有效。一方面是该进来的用户都进来了,大家习惯了 Casino 的玩法,习惯拉盘砸盘定义项目好坏,就和习惯做空 ETH 一样,用户的属性已经定型。另一方面是我们很难看到类似链上级别的打大应用爆发,Social、Gaming、ID 等等等等领域都已经被 Crypto「尝试重构」一遍,但最终大家发现都是一地鸡毛,很难找到新的 Infra 机会,新的无限想象。 在多重压力之下,加密 VC 的「黑暗时刻」恐怕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原文链接
作者:Zen,PANews Vintage 原指葡萄酒的“年份”,好的年份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差的年份受制于天气与土壤难掩缺陷。在基金中通常将“成立年份”也叫作Vintage,如同葡萄酒的年份是“风土”的反馈,基金的年份更是经济周期的快照,直接影响着回报。 对于成立于疫情大放水时期的加密基金而言,当下正经历着来自“坏年份”的痛苦反噬。 成也泡沫败也泡沫 近期,加密基金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互诉苦水。起因是Web3 基金 ABCDE 宣布,这支4亿美元的基金将不再投资新项目,也不会再为第二期募集资金。该基金的创始人杜均称,过去三年,ABCDE 已向 30 多个项目投资了价值超过 4000 万美元的资金,尽管当前的市场环境不佳,但其内部收益率 (IRR)仍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ABCDE为投资按下暂停键,反应出如今加密VC们的困境:机构募资规模与项目投资热情双双下滑,代币上线锁仓模式频遭质疑,灵活投资者甚至通过二级市场和对冲操作为自身组合保值。在宏观利率高企、监管不明和行业内部难题交织下,加密VC正经历迄今最为严峻的调整期。尤其是成立于2021年左右的加密基金,当前的环境加剧了基金们的退出期的工作难度。 Cypher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Bill Qian披露了他们投资的基金的表现,“我们这个周期投了10+VC funds,GP都非常优秀,都捕获了头部项目。但对于我们对于整个vc基金的投资(我们做LP),已经做了60%的会计减持,也就是希望最后能回来40%的本金;没办法,2022/23投资的这个年份(vintage)赶上了,就得认。有时候你什么都没错,只是败给了时间和年份。”但他对下个周期的crypto vc反而很看好,因为物极必反。就好像2000年的web2 VC 在硅谷全军覆没,但之后的年份又成了孕育和投资创新的好年份。 2021至2022年的“资本狂欢”,除了行业内部创意连连,先后凭借DeFi、NFT和链游的繁荣助推市场情绪外,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受COVID-19疫情影响,多国央行在此期间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与零利率,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纷纷寻找高回报资产,这一环境被学界与业界称为“一切都是泡沫”(Everything Bubble)。彼时崛起的加密货币行业,就成为了重要受益者之一。 面对如此风口,轻松获得资金的加密风投机构纷纷玩起了“抬轿式”投资,以大手笔下注的方式押注概念赛道,而更少理性分析项目的内在价值。与科技股泡沫相似,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疯狂投资和短期涨势,本质上是超低资金成本下的“预期定价”。加密VC们将大量资金投入估值虚高的项目,也就此埋下了隐患。 借鉴传统股权激励机制,代币锁仓机制旨在通过长期分期释放代币,以防止项目方和早期投资人短期内集中抛售,从而保护生态稳定性和散户利益。常见设计机制包括“1年悬崖期 + 3年线性释放”,甚至有更长的5–10年锁仓,以确保团队和VC在项目成熟前无法套现。这套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尤其对于经过多年野蛮生长的加密行业来说。为了打消外界对项目方与VC“作恶”的顾虑,通过代币锁仓进行约束,对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来说算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当美联储从2022年开始缩表加息,流动性迅速收紧,加密行业的泡沫也随之破裂。当这些虚高估值迅速回落,市场便进入到了“价值回归”的阵痛阶段。而自食其果的加密VC们也逐渐陷入“至暗时刻”——不少机构在早期投资中不仅亏得底儿掉,还要被误以为其获得大额收益的散户投资者们诘问。 据STIX 创始人 Taran Sabharwal 日前发布的数据,在其追踪的项目中,几乎所有项目都出现了估值大幅下跌,其中SCR和BLAST的同比跌幅甚至分别达到了85% 和 88%。多项数据表明,许多承诺锁定仓位的加密VC,可能在去年错过了他们在二级市场的更好的退出机会。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彭博报道称,多家风投与做市商秘密合作,通过衍生品和空头头寸对冲锁仓风险,在市场下跌中获利。 在疲软的市场中,新的加密基金的募资同样充满挑战。Galaxy Digital报告显示,尽管2024年全年新基金数量有所增加,但按年率计算,2024 年是自 2020 年以来加密风险投资融资最疲软的一年,共有 79 只新基金筹集了 51 亿美元,远低于2021至2022年牛市期间的狂热水平。 而据PANews此前发布的研究文章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推出的与Web3相关的投资基金达107支,总金额高达399亿美元。 Meme与比特币ETF的资金截流 在行业缺乏明确产品叙事和实际用例的背景下,社区开始倾向于借助Meme热点制造话题和流量。Meme代币凭借“暴富神话”的吸引力,屡次掀起交易狂潮,吸走了大量短期投机资金。 这些Meme项目往往一次性炒作迅猛,但缺乏持续性支撑。在链上“赌场化”叙事不断蔓延的情况下,Meme代币开始主导市场流动性,占据了用户注意力与资本配置的焦点。这导致一些真正具备潜力的Web3项目被挤压和遮蔽,曝光度与资源获取能力均被受限。 与此同时,一些对冲基金也开始寻求进入Memecoin市场,捕捉高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就包括由 a16z 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支持的风投机构Stratos。该对冲基金推出了一只持有基于Solana的模因币 WIF 的流动基金,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为其带来了 137% 的可观回报。 除了meme之外,加密行业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特币现货ETF的落地,或许也是山寨币市场低迷以及VC面临困境的潜在原因之一。 自2024年1月首批比特币现货ETF获批以来,机构与散户便可通过受监管的渠道直接投资比特币,传统华尔街资管巨头纷纷入场。ETF推出前三天便吸引了近2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大幅提升了比特币的市场地位与流动性。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资产属性,吸引了更广泛的传统金融参与者。 然而,由于比特币ETF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低成本的合规投资路径,行业原有资金流转逻辑开始发生转变。大量原本可能流向早期风投基金或山寨币的资金,选择了留存在ETF产品中,转为被动持仓。这不仅打断了以往比特币上涨后山寨补涨的资金轮动节奏,也让比特币与其他代币在价格走势与市场叙事上日趋脱钩。 在虹吸效应的持续作用下,比特币在整个加密市场的主导地位持续抬升。据TradingView数据,截至4月22日,比特币市占率(BTC.D)已拉升至64.61%,创2021年2月以来新高。表明比特币作为“机构主力入口”的地位正愈发巩固。 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传统资本愈发集中于比特币,让Web3领域的创业项目难以获得足够融资关注;而对于早期VC而言,项目代币的退出渠道受限,二级市场流动性薄弱,导致回款周期延长、收益兑现困难,只能收缩投资节奏甚至暂停投资。 此外,外部环境同样严峻:高企的利率与日益收紧的流动性让LP对高风险配置望而却步,而监管政策虽不断演进却仍待完善。 正如Hashkey Capital的Rui在推特上所写到的:会像20年一样绝地大反击吗?很多朋友是悲观的态度,所以纷纷离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有效。一方面是该进来的用户都进来了,大家习惯了Casino的玩法,习惯拉盘砸盘定义项目好坏,就和习惯做空ETH一样,用户的属性已经定型。另一方面是我们很难看到类似链上级别的打大应用爆发,Social、Gaming、ID等等等等领域都已经被Crypto“尝试重构”一遍,但最终大家发现都是一地鸡毛,很难找到新的Infra机会,新的无限想象。 在多重压力之下,加密VC的“黑暗时刻”恐怕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以太坊 Layer 2 Scroll 正在推出一项升级,承诺降低 90%的费用,同时提供更高的网络吞吐量和安全性,该团队将这项名为 Euclid 的升级描述为自主网启动以来“最重大的协议转型”。Euclid 升级将对协议进行了五项主要改进,包括迁移到新的 L2“证明者”和状态承诺系统、优化汇总处理以及对 EIP-7702 和 RIP-7212 的支持。 (The Block)
4 月 23 日,随着特朗普宣布降低对中国的关税,这一消息又重燃了市场情绪。 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信心迅速回升,BTC 在悄无声息中上涨 7%,价格重回 94,000 美元。 一切,一晚上好像又都回来了。 BTC 距离年初突破 10 万美元的历史高点又近了一步,推特上充斥着对新一轮牛市的期待,二级市场的交易者们忙着追涨杀跌,市场仿佛又回到了 2021 年的狂热春光。 然而,这场情绪的回归却并非属于所有人。 热闹的是他们,一级投资者们或许面对牛回迹象,沉默不语。 牛回死于锁仓 BTC 重回 94000 美元的喜讯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欢呼雀跃,但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场狂欢却像是一场遥远的幻梦。 他们的代币大多处于锁仓状态,无法自由交易,而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更是让他们损失惨重。 一张来自 STIX (@stix_co)的图表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 @stix_co 是一家专注于加密货币 OTC(场外交易)交易的平台,为锁仓代币提供流动性支持。 上图对比了多个代币在 2024 年 5 月和 2025 年 4 月的估值变化:2024 年 5 月是这些代币在场外交易时的估值(也就是锁仓时一级投资者能卖出的价格),而 2025 年 4 月是这些代币在公开市场上的实际估值(即现在的市场价格)。 结果显示,平均来看这些代币的估值在一年内跌了 50%。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BLAST 去年的场外估值是 2.5 亿美元,现在的市场估值只剩 0.3 亿美元,跌了 88%;EIGEN 从 6 亿美元跌到 1.5 亿美元,跌了 75%;SCR 更惨,从 1.7 亿美元跌到 0.255 亿美元,跌幅高达 85%。 几乎所有的代币都大幅下跌,只有 JTO 是个例外,从 1 亿美元涨到了 1.75 亿美元,涨了 75%。 但这只是个特例,掩盖不了整体的惨淡局面。 简单来说,这些一级投资者手里的代币,如果去年没有通过 OTC 场外交易卖掉的话,那么持币的平均价值直接砍了一半,有些甚至只剩一两成。 插个背景知识,场外交易是指在代币解锁前,一级投资者可以通过私下交易提前卖出,通常会打点折扣。 Taran 在上图的 帖子 中提到,去年这些代币在场外交易时,价格大概是估值的八九折。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去年卖掉,可能只亏 10%-20%,甚至可能不亏。但也有投资者选择了持有一年,等待解锁,结果却是代币价值平均跌了 50%,有些甚至跌了七八成,财富大幅缩水。 你可能会说,他们的投资成本价低,即使跌了这么多,还有得赚。 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中还有个叫机会成本的东西。作为一个投资人,比少赚(说不定还亏了)更难受的,是理论上机会成本的损失。 理论最优的情况下,过去 12 个月,比特币(BTC)涨了 45%。 如果一级投资者去年把代币卖掉,换成 BTC,他们的钱现在可能已经涨到原来的 1.45 倍。 但现在,他们的代币价值只剩 0.5 倍,甚至在未来解锁后可能还得再打五折才能卖出去,最终可能只值 0.25 倍。 换句话说,相比 BTC 的涨幅,他们的实际损失高达 82.8%;就算按美元算,也亏了 75%。 这就像眼睁睁看着别人赚了大钱,而自己手里的资产却越缩越小。 “牛回”,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死于锁仓。 锁仓一年,亏损一半,这件事最气的地方在于: 研究、比较、识别和投项目,付出心力之后,还不如直接拿着 BTC 更实惠。 在经典投资书籍《漫步华尔街》中,有一个著名的“猩猩扔飞镖理论”。 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提出,如果让一只猩猩蒙着眼睛随便扔飞镖,选中股票组合,其长期收益可能并不比专业投资者的精心挑选差。 这个理论原本是用来讽刺股票市场中过度分析的无效性,但如今放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却让人感到格外讽刺。 一级投资者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白皮书、分析项目前景,甚至不惜锁仓一年以博取高收益,但结果却可能是:还不如随便把飞镖扔到比特币上。 BTC 过去一年涨了 45%,而他们的锁仓代币平均跌了 50%,甚至更多。 整个山寨币的估值和投资逻辑,或许亟待重塑。 春天不回来 下一波加密山寨币的玩法,还是这样锁仓吗? VC 以低价格进场,锁仓机制原本是为了保护项目初期,防止早期投资者大量抛售导致价格崩盘。但从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这种机制却让一级投资者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上文的图表原贴中也提到,未来将有超过 400 亿美元的锁仓代币陆续解锁,这意味着市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抛售压力。如果新代币继续以高估值锁仓,投资者可能再次陷入“锁仓一年,亏损一半”的恶性循环。 显然,锁仓这种玩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 加密市场的一级投资还会火热吗?一级投资的春天还能回来吗?从目前的情况看,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过去几年,山寨币的高估值往往建立在市场狂热和流动性溢价的基础上,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投资者开始更加注重项目的实际价值和流动性。 锁仓代币的高风险让一级投资者望而却步,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更透明、更流动的项目。 一些新兴趋势已经显现:比如更短的锁仓周期、更低的估值倍数,甚至直接通过直接发 Meme 来减少一级投资的泡沫; 当然也有可能还是新瓶装旧酒,在 Meme 币更加公平的外表下,一级逻辑依然存在,组局造盘子,让你看不出有一级的存在罢了。 对于整个加密市场而言,更透明的机制也变得尤为重要。锁仓机制也需要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既能保护项目初期,又不至于让投资者承担过高的风险。 不过问题来了,一级不亏,二级不亏,韭菜不亏,那谁会亏呢? 加密代币们并不生产价值,而是转移价值;有人赚,就一定有人亏。 一波人的春天,必然是另一波人的寒冬。
据CoinTelegraph报道,专注于Web3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ABCDE Capital已暂停新的投资和募资活动。该机构此前计划筹集一支4亿美元的基金,旨在支持全球Web3初创企业。知情人士透露,ABCDE暂停运作可能与当前加密市场低迷、募资环境困难有关。其联合创始人杜均在社交媒体回应称“市场冷清时更适合专注投后”,但未明确否认暂停传闻。ABCDE此前投资过Aptos、Scroll等明星项目,此次动向引发行业关注。
本期封面:Photo by Debby Hudson on Unsplash 在数字技术快速演进背景下,Web3 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化的特性,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的运行规则。然而,如何将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仍然是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索尼集团推出的其自主研发的以太坊 L2 网络 Soneium。那么,传统巨头入场能否推动 Web3 达成大规模采用使命?为此,Web3Caff Research 即将发表的这份 12000 字研报将深入解析 Soneium 的技术架构、生态布局与战略博弈,揭示其如何通过高性能模块化设计、资源整合与混合模式推动 Web3 落地,并探讨治理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平衡与挑战。 索尼旗下 L2 网络 Soneium 万字研报:传统巨头入场能否推动 Web3 达成大规模采用使命?全景拆解其发展背景、技术架构、生态力量、风险挑战与未来潜力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币,小红书、抖音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投资的经验贴,这其中混杂着各种杀猪盘交易平台的诈骗套路和骗局。那么,遇到这种币圈杀猪盘,受害者有什么维权挽损的方式呢?本文为你论述,速览阅读。 币圈杀猪盘受害人该如何维权挽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香港针对虚拟资产产品的监管中,常会提起这样一个词 “专业投资者”。比如在获牌之前,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只能向专业投资者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那么,哪些人能成为虚拟资产专业投资者?成为专业投资者的门槛有多高?本文为你论述。 Web3 律师:香港虚拟资产专业投资者,到底是哪些人? 根据美国司法部 3 月 7 日公布的起诉书,及 3 月 13 日更新的逮捕确认信息,连同印度中央调查局的官方声明,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Garantex 已经被跨国联合执法关停,其联合创始人 Aleksej Besciokov 遭到逮捕。本文为你梳理制裁与冻结细节,速览阅读。 Garantex 遭泰达冻结背后,黑 U 正在大规模污染 OTC 环境 最近,以太坊基金会在增强治理和社区参与上实施了诸多举措,如任命了两位联合执行董事、成立咨询小组、并有研究人员重返基金会。Vitalik Buterin 也针对钱包安全问题再次重申,并提出了 “由 AI 处理数据分析,人类提供战略决策” 的治理模式,本文为你论述。 Pectra 升级倒计时!Hoodi 测试网上线,Vitalik 详解” 钱包安全 “战略和 AI 协作治理 近期,Solana 生态社区中不少用户纷纷吐槽:即便支付了优先费,链上用户仍频繁遭受三明治攻击的困扰,甚至有部分验证者节点被曝涉嫌参与其中。该现象背后,凸显出 Solana 生态的深层症结——MEV 已从技术漏洞蜕变为系统性的利益收割工具,本文为你深入剖析。 Solana SIMD-0228 提案失败背后:节点利益博弈下的治理难题 稳定币凭借其可编程性、跨境支付的便捷性以及日益清晰的监管框架,正逐步迈向全球支付的标准结算货币之列。随着对加密货币持友好态度的特朗普当选本届美国总统,预计美国政府将进一步明确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本文为你探讨这一趋势,速览阅读。 大规模采用还远吗?论 AI + Pay Fi + BTC Infra 的支付范式创新 近年来,在 LinkedIn 平台上针对区块链工程师的钓鱼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就有用户遭遇了针对区块链工程师招聘钓鱼的攻击,而攻击者通常会通过 Telegram、Discord、LinkedIn 发送恶意文件,针对这类钓鱼攻击,本文为你深入分析并给出应对建议,速览阅读。 慢雾:LinkedIn 招聘钓鱼分析 3 月 11 日,加密支付网络的金融科技公司 Mesh 宣布完成 8200 万美元 B 轮融资,值得关注的是,本轮融资部分资金以 PayPal 发行的稳定币 PYUSD 结算,这在风险投资中尚属首次。Mesh 的产品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受到资本青睐?本文为你论述,速览阅读。 B 轮融资 8200 万美元,Mesh 如何破局支付网络? 未来一级市场会不会产生某种 Web2 与 Web3 的融合,或者说相遇。一个项目,一定是要为了解决现实世界里某个问题而存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 Crypto 的部分就加入 Crypto 元素,需要用到 AI 就加入 AI 的元素,本文为你论述,速览阅读。 稳定币监管新规落地,市场却忽略了一点细节 本周值得关注的 10 条要闻 贝莱德 BUIDL、Superstate 等机构旗下 Token 化美债产品拟从 Sky 投资计划中获得拨款 来源: CoinDesk 消费级公链 Morph 推出黑金卡权益 Morph Pay NFT 来源: Morph 以太坊开发人员计划于 9 月终止对 Holesky 测试网的支持 来源: The Block Scroll 预计四月将升级成为 Stage 1 ZK-Rollup 并将组建安全委员会 来源: Scroll Runes 协议将进行名为 “Agents” 的升级 来源: Casey EOS Network 宣布更名为 Vaulta 来源: CoinDesk 币安宣布推出 Binance Alpha 2.0 来源: Alpha 数字资产钱包提供商 Utila 完成 1800 万美元融资,Nyca Partners 领投 来源: CoinDesk 加密钱包基础设施 Privy 完成 1500 万美元融资,Ribbit Capital 领投 来源: Fortune 去中心化 AI 服务网络 Pluralis 完成 760 万美元融资,USV 等领投 来源: Fortune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 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p>The post 一周荐读:索尼旗下 L2 网络 Soneium 万字研报、论 AI + Pay Fi + BTC Infra 的支付范式创新、数字资产钱包提供商 Utila 完成 1800 万美元融资,Nyca Partners 领投 first appeared on Web3Caff.</p>
《Web3 早报》是 Web3Caff 官方面向 Web3.0 领域推出的基于过去 24 小时重要新闻、官方动态和好文精选综合早报栏目,旨在帮助 Web3.0 爱好者、Builder 快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当然如果您想进一步及时全面的知晓最新行业动态与精彩文章,还请您记得关注我们的官方 Twitter 封面:Scroll 巴西拟推动金砖国家贸易使用加密技术 来源: globo 《Vitalik:以太坊的故事》于 4 月 15 日上线 Apple TV 和 Prime Video 来源: Vitalik: An Ethereum Story Scroll 预计四月将升级成为 Stage 1 ZK-Rollup 并将组建安全委员会 来源: Scroll Soneium 已修复影响 L1 blob 基础费用计算的 op-node 错误 来源: Soneium Equilibria 宣布已扩展至 Sonic 生态 来源: Equilibria VanEck 提交其 Avalanche ETF 的 S-1 文件 来源: SEC Lockbit 勒索软件开发人员 Rostislav Panev 已被引渡到美国 来源: News.bitcoin 加密支付平台 RedotPay 宣布完成 4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 Lightspeed 领投 来源: RedotPay Official 迷你游戏平台 PlaysOut 完成 7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OKX Ventures 领投 来源: Financialtechtimes 加密借贷协议 Templar Protocol 宣布完成 400 万美元 Pre-Seed 轮融资 来源: templarfi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好文 在数字技术快速演进背景下,Web3 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化的特性,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的运行规则。然而,如何将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仍然是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索尼集团推出的其自主研发的以太坊 L2 网络 Soneium。那么,传统巨头入场能否推动 Web3 达成大规模采用使命?为此,Web3Caff Research 即将发表的这份 12000 字研报将深入解析 Soneium 的技术架构、生态布局与战略博弈,揭示其如何通过高性能模块化设计、资源整合与混合模式推动 Web3 落地,并探讨治理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平衡与挑战。 索尼旗下 L2 网络 Soneium 万字研报:传统巨头入场能否推动 Web3 达成大规模采用使命?全景拆解其发展背景、技术架构、生态力量、风险挑战与未来潜力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币,小红书、抖音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投资的经验贴,这其中混杂着各种杀猪盘交易平台的诈骗套路和骗局。那么,遇到这种币圈杀猪盘,受害者有什么维权挽损的方式呢?本文为你论述,速览阅读。 币圈杀猪盘受害人该如何维权挽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香港针对虚拟资产产品的监管中,常会提起这样一个词 “专业投资者”。比如在获牌之前,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只能向专业投资者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那么,哪些人能成为虚拟资产专业投资者?成为专业投资者的门槛有多高?本文为你论述。 Web3 律师:香港虚拟资产专业投资者,到底是哪些人? 美国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美国众议院以 292 票对 132 票通过决议,推翻国税局(IRS)对 DeFi 实体的经纪人规则,该规则要求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收集用户税务和交易信息。本文为你探讨,速览阅读。 众议院推翻”Defi 经纪人规则 “,加密监管之路还有多少难关?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p>The post Web3 早报:巴西拟推动金砖国家贸易使用加密技术、Scroll 预计四月将升级成为 Stage 1 ZK-Rollup、加密支付平台 RedotPay 宣布完成 4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 Lightspeed 领投 first appeared on Web3Caff.</p>
Odaily星球日报讯 Scroll在X平台发文称,预计会在今年四月升级为Stage 1 ZK-Rollup,该阶段将支持强制交易、免许可交易提交、完整的zkEVM证明,同时还将组建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安全委员会。 此前消息,以太坊联创Vitalik Buterin表示期待看到更多L2进入Stage 1,他曾在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留言板上发帖称Stage 0网络自称为Layer 2或“Rollup”,其所有交易的压缩版本都发布到以太坊,而在Stage 1中以太坊上的网络智能合约将包含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方案,可阻止开发人员发布无效的状态根,如果开发者试图以欺诈手段提取不属于其的资金或者阻止用户合法提款,这些交易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失败。
交割场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