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万
73.97万
2024-04-30 09:00:00 ~ 2024-10-01 03:30:00
2024-10-01 09:00:00
总供应量17.48亿
简介
EigenLayer 协议建立在以太坊上,它引入了再质押功能,支持已质押 $ETH 的用户加入 EigenLayer 智能合约,再质押其 $ETH,并将加密经济安全扩展到网络上的其他应用程序。 EigenLayer 平台一方面向 LSD 资产持有者募集资产,另一方面以募集的 LSD 资产为抵押,向有 AVS(主动验证服务)需求的中间件、侧链、以及卷叠方案提供 AVS 服务。便捷、低成本的 AVS 服务本身为 LSD 提供商和 AVS 需求方提供需求匹配服务,而专门的质押服务提供商则负责具体的质押安全服务。 EIGEN总供应量:16.7亿枚代币
以太坊 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针对日益严重的质押取款排队问题发表看法,目前该网络质押退出队列已延长至六周以上。 9 月 18 日他在 X 平台发文指出,这种机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选择而非缺陷,并将其比作军事化纪律。 Buterin 强调,质押不是随意行为而是守护网络的承诺,从这个角度而言,退出延迟等摩擦机制实际上起着安全护栏的作用。 「如果军队中任何人都能随时突然离开,这支军队就无法维持凝聚力,」他写道,并指出以太坊的可靠性取决于确保验证者不能瞬时放弃职责。 不过 Buterin 也承认当前设计并非完美。他阐述道:「这并非说当前质押队列设计是最优方案,而是如果盲目降低阈值,对于任何不频繁在线的节点而言,都会大幅降低链的可信度。」 Buterin 的观点与再质押协议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不谋而合。 Kannan 在 9 月 17 日的发文中将以太坊的漫长退出期称为「保守参数」,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措施。 他解释道,等待时间能有效防范最坏情况,比如验证者协同攻击,参与者可能在面临罚没处罚前试图集体退出。 鉴于此,Kannan 警告称:「解除质押绝不能是瞬时完成的。」 他进一步说明,若将流程缩短至数天,可能使以太坊遭遇耗尽安全假设的攻击。相反,较长的窗口期允许检测和惩罚双重签名等恶意行为,确保作恶验证者无法轻易逃避责任。 Kannan 特别指出,这种缓冲机制允许非活跃节点重新连接并定期验证正确分叉。 他强调若没有这种机制,竞争分叉都可能自称合法,导致离线节点在重新接入时无法判断真伪。 他总结道:「以太坊没有采用固定长期解押机制,而是设计成当少量质押在特定时段退出时可瞬时处理。但若大量质押同时申请退出,队列就会累积,最坏情况下可能长达数月。」 这番强烈辩护正值以太坊退出队列创下历史新高之际。以太坊验证者队列数据显示,当前解押积压已达 43 天,涉及 248 万枚 ETH(约合 113 亿美元)等待提取。
基于零知识证明(ZK)技术的链上隐私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Grvt,今日宣布完成 19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此次投资巩固了 Grvt 作为全球未来金融蓝图的先驱地位,并加速了其使命,即通过解决隐私漏洞、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等长期行业挑战,来颠覆现有的碎片化链上金融生态系统。 随着华尔街拥抱区块链技术,全球金融的新篇章正在链上书写。今年 8 月,以太坊的链上交易量达到 3200 亿美元以上,创下自 2021 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研究还预测,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将从 2025 年的 323.6 亿美元飙升至 2034 年的超过 1.5 万亿美元。 然而,由于去中心化平台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潜力仍未被完全释放。这些问题包括「鲸鱼猎杀」("whale hunting"),即大型交易被扫描内存池的复杂交易者抢先交易或利用。此类策略每年因最大可提取价值(MEV)攻击和其他操纵行为而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此外,智能合约漏洞、公链上的合规障碍、孤立的链上生态系统以及普通用户缺乏易用性等挑战也普遍存在。 Grvt 是该领域中唯一拥有扎实先发优势和技术基础设施来改变这一现状的参与者。本轮融资由 Grvt 的核心技术合作伙伴 ZKsync 与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 Further Ventures 共同领投。Further Ventures 曾于去年 12 月主导了 Grvt 的战略投资轮。其他参投方包括去中心化可验证云平台 EigenCloud(前身 EigenLayer)、以及管理资产达 23 亿美元、专注全球创业者的风投公司 500 Global(前身 500 Startups)。 此次筹集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加速 Grvt 的多管齐下产品策略,旨在同时服务活跃交易者和被动投资者。这种独特的方法在当前的交易平台领域是缺失的,从而巩固了 Grvt 统一和主导碎片化链上金融格局、并将其带向主流的独特地位。关键产品线包括: · 固定收益生成飞轮(Fixed Yield Generation Flywheel): 业界首个收益工具,让用户可以轻松地在他们的资金、交易和金库账户之间转移资金,实现收益最大化。 · 基础设施: 持续加强 Grvt 的默认隐私基础设施,这是行业目前所缺乏的。 · 稳定币赋能系统: 稳健的稳定币业务基础,包括跨交易平台金库和真实世界资产(RWA)整合。 强强联合,加速推进链上金融进程 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并结合已被德意志银行、瑞银等机构进行概念验证的 ZKsync 技术,Grvt 正在打造一个区块链原生的全球范本,展示 ZK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潜力,让日常交易与投资变得安全、快速、私密且人人可及。 ZKsync 技术栈帮助解决链上金融的关键瓶颈: · 隐私:Grvt 建构于基于 ZKsync 的 Validium 二层区块链,在验证状态的同时不公开数据,从而保障隐私,解决了长期困扰 DeFi 协议的难题。 · 以太坊级安全:二层交易通过 ZK 证明继承以太坊安全性。所有交易批次均在以太坊上验证,即便交易在链下完成以提升速度并降低成本,其有效性也由数学证明保障。 · 可扩展性:作为二层解决方案,ZKsync 大幅提升了可扩展性,能处理远超以太坊主网的交易量。 · 可访问性:通过批量链下处理并仅将必要证明提交至以太坊,显著降低了结算成本,让交易更便宜。 作为阿布扎比战略布局区块链的重要投资部门,Further Ventures 的领投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链上金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快速成长的开发者生态 EigenCloud 为 Grvt 提供了规模与安全保障。其核心产品 EigenDA 是以太坊 Rollup 的首选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验证者网络锚定数据,确保 Grvt 的 ZK 技术栈既可验证又具可扩展性。未来 Grvt 还将利用 EigenDA 的可编程隐私功能,解决数据可用性与隐私长期冲突的难题。 投资人与创始团队评论 · Grvt 联合创始人兼 CEO Hong Yea:「隐私是链上交易和投资的未来不可妥协的基石。Grvt 正在打造一个以隐私为核心、可扩展且无需信任的 DEX,并提供多样化结构化产品,展示了 ZK 方案如何成为新常态,推动开放且安全的链上金融世界。本次融资是对我们愿景的强力背书。」 · Matter Labs 联合创始人兼 CEO Alex Gluchoski:「我们认为 ZK 是加密行业的 『HTTPS 时刻』。正如 HTTPS 通过增加信任和隐私让互联网走向主流,ZK 将为 Web3 带来同样的转折点。Grvt 独特地处于这一愿景的核心。」 · Further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 Faisal Al Hammadi:「Further Ventures 致力于支持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Grvt 在零知识证明上的应用展示了前沿密码学如何支撑机构级市场,我们很自豪能与其携手构建无国界金融系统。」 · Eigen Labs 创始人兼 CEO Sreeram Kannan:「可验证数据驱动可验证计算。随着 EigenDA 达到 100 MB/s,瓶颈已从数据转向计算。Grvt 正在直面这一前沿,其团队实力与愿景高度匹配。」 · 500 Global 合伙人 Min Kim:「我们坚信金融的下一个前沿将建立在链上,而隐私是释放其全部潜力的关键。Grvt 将 ZK 技术与机构级基础设施结合的愿景,与我们支持全球创业者重构金融系统的理念高度一致。」 展望未来 Grvt 建立在已有多项业界首创的创新基础之上——例如为所有挂单提供 -1 个基点的挂单返利(maker fee rebate),这项传统上仅限于机构的福利——其下一步的计划是立即推出固定收益产品。该产品将确保所有用户获得 10% 的利率回报。我们还将推出旗舰做市策略 Grvt Liquidity Provider (GLP),这是一种为散户交易者提供高两位数年化百分比回报(APR)的基金策略,此前这类策略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在行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此次融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多层次基础。它结合了尖端技术、机构级基础设施和安全的数据框架,以创建一个平台,巩固了其在日益拥挤的链上金融领域的强大地位。 关于 Grvt Grvt(读作「gravity」)基于 ZKsync 技术栈构建,提供隐私、无需信任、可扩展且安全的链上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其去中心化交易平台(Grvt Exchange)和投资市场(Grvt Strategies),Grvt 让每个用户都能与全球专业人士一起透明的交易与投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BlockBeats观点
以太坊的可靠性取决于确保验证者不能瞬时放弃职责。 撰文:区块链骑士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针对日益严重的质押取款排队问题发表看法,目前该网络质押退出队列已延长至六周以上。 9 月 18 日他在 X 平台发文指出,这种机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选择而非缺陷,并将其比作军事化纪律。 Buterin 强调,质押不是随意行为而是守护网络的承诺,从这个角度而言,退出延迟等摩擦机制实际上起着安全护栏的作用。 「如果军队中任何人都能随时突然离开,这支军队就无法维持凝聚力,」他写道,并指出以太坊的可靠性取决于确保验证者不能瞬时放弃职责。 不过 Buterin 也承认当前设计并非完美。他阐述道:「这并非说当前质押队列设计是最优方案,而是如果盲目降低阈值,对于任何不频繁在线的节点而言,都会大幅降低链的可信度。」 Buterin 的观点与再质押协议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不谋而合。 Kannan 在 9 月 17 日的发文中将以太坊的漫长退出期称为「保守参数」,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措施。 他解释道,等待时间能有效防范最坏情况,比如验证者协同攻击,参与者可能在面临罚没处罚前试图集体退出。 鉴于此,Kannan 警告称:「解除质押绝不能是瞬时完成的。」 他进一步说明,若将流程缩短至数天,可能使以太坊遭遇耗尽安全假设的攻击。相反,较长的窗口期允许检测和惩罚双重签名等恶意行为,确保作恶验证者无法轻易逃避责任。 Kannan 特别指出,这种缓冲机制允许非活跃节点重新连接并定期验证正确分叉。 他强调若没有这种机制,竞争分叉都可能自称合法,导致离线节点在重新接入时无法判断真伪。 他总结道:「以太坊没有采用固定长期解押机制,而是设计成当少量质押在特定时段退出时可瞬时处理。但若大量质押同时申请退出,队列就会累积,最坏情况下可能长达数月。」 这番强烈辩护正值以太坊退出队列创下历史新高之际。以太坊验证者队列数据显示,当前解押积压已达 43 天,涉及 248 万枚 ETH(约合 113 亿美元)等待提取。
Foresight News 消息,致力于通过使用零知识技术实现可验证计算的公司 Pi Squared 宣布与 EigenCloud 合作,旨在将区块链级别的信任和可验证性扩展至任何应用程序,无论是在链上还是链下。此次合作中,Pi Squared 将 EigenCloud 作为默认的验证器和验证者注册中心,同时使用 EigenDA 作为默认的数据可用性层,以存储声明、应用状态和逻辑,从而确保在 FastSet 上完成的每笔交易和声明都与 EigenDA 相结合。所有由 Pi Squared 开发的协议将保持完全的无许可性,允许开发者自由整合任何操作员、质押注册平台或数据可用性服务。默认情况下,Pi Squared 的工具将利用 EigenCloud 进行质押和操作员注册,EigenDA 用于数据可用性,除非架构限制需要替代方案。为了进一步加速部署,EigenCloud 将提供开发者工具支持,确保 Pi Squared 能够实现其路线图并快速扩展采用。
作者:Ethan(@ethanzhang_web3),星球日报 原文标题:概率高达30%,小镇教授Waller成 美联储 主席最热人选 东八区 9 月 12 日清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市场释放出一个高度明确的信号:美联储将在本月议息会议上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已高达 93.9%。经历了连续五次「按兵不动」后,市场终于迎来了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与此同时,另一场事关联储未来两年走向的赌局,也在悄然推进:谁将接替鲍威尔成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在去中心化预测平台 Polymarket 上,截至同日,现任联储理事 Christopher Waller 以 30% 的赔率高居榜首,领先其他两位「凯文系」竞争者——哈塞特(16%)和沃什(15%)。不过,市场也保留了一种更具戏剧化的可能性:「特朗普在年底前不会宣布接任者」的概率仍居首位,高达 41%。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市场正在同时下注两个方向:一个是已成共识的降息路径,另一个是仍不确定的货币舵手之争。而在这两者之间,Waller 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各类交易视野与政策博弈中。 为什么市场开始「信仰 Waller」? 一个「非典型联储理事」的故事:小镇教授如何被推上前台? Waller 的出身和履历,在联储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是常春藤出身,也没有在高盛、摩根士丹利担任要职;他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人口不到 8000 人的小镇,起点来自 Bemidji State University 的他,在这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 年,他拿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生涯,先后在印第安纳大学、肯塔基大学和圣母大学教书和做研究,整整 24 年。 此后他花了 24 年时间在学术界研究货币理论,主要关注央行独立性、任期制度与市场协调机制。在 2009 年,他才离开校园,加入圣路易斯联储担任研究主管,直到 2019 年,他被特朗普提名进入美联储理事会,这个提名过程充满争议,确认过程也不顺利,但最终在 2020 年 12 月 3 日,参议院以 48:47 的微弱优势通过了他的任命。61 岁才进入美联储最高决策层,Waller 比大多数理事都要年长,但这反而成了优势,他没有太多包袱,不欠华尔街人情,同时在圣路易斯联储待过,知道美联储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声音不仅被容忍,有时还被鼓励。 这种路径,让他既有专业判断,又能保留自由表达,而不会被归类为某一派系的代言人。在特朗普的视角里,这样的人物也许更容易「拿来就用」;而在市场眼中,这样的候选人意味着「更少的不确定性」。 但是在一场官僚主义与政治意志交织的权力更替游戏中,Waller 并不是那种天然就受市场追捧的人选。他的职业轨迹相对学术化、技术化,既不以公众话术著称,也没有在金融电视上频繁刷脸。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逐渐成为了各类市场工具与政治评论中频频被提及的「共识人选」。理由在于他身上具备三重兼容性: 一是货币政策风格灵活,但非投机主义。 Waller 既不是典型的「通胀鹰派」,也不是放水主义者。他主张政策应随经济条件而动:2019 年支持降息预调衰退;2022 年赞成快速加息遏制通胀;而 2025 年,在经济放缓、通胀回落的背景下,他成为第一批投票主张降息的联储理事之一。这种「非意识形态型」的政策风格,在当前高度政治化的联储格局中反而凸显稀缺。 二是政治关系清晰,且技术形象极为干净。 Waller 于 2020 年由特朗普提名为美联储理事,是共和党体系内少数能够实现「技术中立」与「政治兼容」的货币政策官员。他既未被视作「特朗普的亲信」,也未被党内建制派所排斥,这种独特的中间定位使他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享有更广阔的政治回旋空间。 与立场鲜明、站队色彩浓烈的哈塞特不同,也与和华尔街关系密切的沃什迥异,Waller 表现出更为纯粹的技术官僚特质。他更容易被视为「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在美国政治高度两极化的背景下,这种去意识形态化、基于专业能力的形象,反而使他成为一个稳健且易于被各方接受的任命人选。 三是对加密技术的态度,在制度内具有「容忍度」。 Waller 并不是所谓的「加密信徒」,但他是迄今为止在联储体系内对稳定币、AI 支付、代币化等话题发声最多的人之一。他不主张政府主导创新,也反对 CBDC,但支持私营稳定币作为支付效率提升工具,并提出「政府应像修高速公路一样搭建底层,剩下的交给市场」。 在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相比较其他两位候选人,他可能是唯一明确释放「公私协同」信号的联储高官。 嗅觉与节奏感:他会挑时机说话,也知道什么时候闭嘴 今年 7 月,美联储召开了夏季 FOMC 会议,尽管市场普遍预期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但会议最终出现了罕见一幕:Waller 与 Michelle Bowman 两位理事投下反对票,主张应当立即降息 25 个基点。 这种「少数派否决」在联储内部并不常见。上一次出现同类情况,还是在 1993 年。 而早在投票前两周,Waller 就曾在纽约大学一场央行研讨会上提前释放立场。他的公开讲话明确主张「当前经济数据支持适度降息」。表面上,这是一次技术性的「提前沟通」;但从节奏感看,这是一次政治信号的释放。当时,特朗普一直对鲍威尔「爱恨交加」,此前在 Truth Social 上对鲍威尔连续发难,要求「立即降息」。而 Waller 的投票与演讲,既没有与总统完全对齐,但也没有为鲍威尔提供掩护。他恰到好处地站在了「政策调整」与「技术独立」之间。 在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联储环境中,这种拿捏分寸、懂得挑时机表态的理事,反而显得更有领导者气质。 特朗普批评鲍威尔在美联储大楼建设管理上「表现糟糕且无能」 如果上位,加密市场该怎么反应? 加密市场对「谁来掌舵美联储」从来不只是外围八卦,而是政策预期、市场情绪和监管路径的三重映射。若这一次,真的是 Waller 坐上主席之位,那么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三类角色将如何重新定价未来。 其一,对稳定币发行方与合规赛道,是「监管对话窗口」的大规模开启 Waller 多次在演讲中明确反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称其「无法解决现有支付体系的市场失灵」,并转而强调私营稳定币(如 USDC、DAI、PayPal USD 等)在支付效率提升、跨境结算等方面的优势。他强调监管应来自「国会立法而非机构扩权」,呼吁「这些新技术不该被污名化」。 这意味着,如果他成为主席,Circle、MakerDAO、Ethena 等项目有望迎来一段「制度路径确定期」,不再总处于 SEC、CFTC 之间的灰色地带。更重要的是,Waller 的「市场主导、政府搭路」的理念,可能促使财政部、FDIC 等配套机构协同制定稳定币监管框架,推动「牌照化、储备规范化、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政策落地。 其二,对 BTC、ETH 等主链资产,是「情绪利好 + 监管缓和」的中期保护伞 虽然 Waller 并未公开发表对比特币或以太坊的赞扬言论,但他在 2024 年曾表示:「美联储不应替市场选边站」。这句话虽然简洁,却意味着联储不会积极「打压非美元系统」,只要它们不触碰支付主权与系统性风险底线。 这将为 BTC、ETH 提供一个「相对温和监管周期」的窗口。即便 SEC 仍可能对其证券属性提出质疑,但如果美联储不强推 CBDC、不封锁加密支付、不介入链上活动,那么市场的投机情绪和风险偏好将会自然改善。 简单来说,在「Waller 时代」,比特币可能不会有「官宣加持」,但会有「监管侧风口松动」的自然利好。 其三,对开发者与 DeFi 原生创新者,是「央行可对话人」的稀缺窗口 Waller 在今年多个场合提及「AI 支付」「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技术」,并表示:「我们不一定采用这些技术,但我们必须理解它。」这种表态,与许多监管者回避或贬低加密技术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为开发者打开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空间:不是必须被接纳,但至少不再被排斥。 从 Libra 到 USDC,从 EigenLayer 到 Visa Crypto,一代又一代开发者与央行监管的沟通都陷于「平行宇宙式」尴尬。而 Waller 如果上任,美联储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愿意与 DeFi 原住民对话」的央行领导人。 换句话说,加密开发者或将迎来「政策交涉权」与「金融话语权」的起点时刻。 结语:预测交易定价未来,主席人选定价方向 「Waller 是不是新主席」这件事,目前没有定论。但市场已经开始交易「他若成为主席,会怎样定价未来」。并且预测市场对他的 31% 的赌注依旧在远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持续攀升。 在这样的关口下,可以确定的是,降息预期正在走向兑现;加密行业正在寻找政策突破口;而美元资产正处于全球「美债增发 – 利率偏高 – 风险偏好修复」三角博弈期。Waller 作为一个政治上可接受、政策上可预测、市场上可想象的「接班人」,成为下注焦点是自然逻辑。 但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如果他最终没有成为美联储主席,市场将如何重新调整这些期待?而如果他真的上位——那场「下一代美元体系」的排位赛,又或许才刚刚开始。
以太坊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根本性的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几乎就像 Web1 时代的互联网,是一个投资类别。 撰文:区块链骑士 投资者们尚未充分认识到以太坊(ETH)取代华尔街过时结算基础设施的潜力,SharpLink 首席执行官 Joseph Chalom 和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在 9 月 15 日的 Milk Road 播客讨论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曾领导贝莱德数字资产计划的 Chalom 概述了传统金融中存在的根本性摩擦。 现行系统需要数日的结算周期,会产生对手方风险,并迫使市场参与者为隔夜融资提供抵押品,而中介则从这些低效中抽取利润。 他表示:「当前的生态系统相当难以接近且充满摩擦,中介机构在其中收取租金。」 SharpLink 首席执行官随后将这一现状与以太坊的原子结算能力进行了对比,后者能在几秒内执行交易且无对手方风险。 他认为,以太坊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根本性的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几乎就像 Web1 时代的互联网,是一个投资类别。」他将该区块链定位为金融和经济系统的通用结算层。 以太坊的可编程特性使得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投资组合再平衡、在几分钟而非数天内分配股息以及实现可组合交易成为可能,允许任何资产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其他资产交易。 Chalom 将这些能力描述为寻求超越当前系统效率的机构们的「制胜法宝」。 Kannan 将这一愿景延伸至金融领域之外,他将以太坊描述为「可验证信任的平台」,通过密码学验证而非依赖机构担保来解决对手方风险。 他指出,EigenLayer 使以太坊能够为基础协议之外的其他网络提供支持,并解释说:「可验证性是社会本身的基石。」 他提到人工智能代理验证、Polymarket 等预测市场以及需要无需人工监督即可信任的自主系统作为应用示例。 两位高管都强调了机构投资者正在经历从教育到接纳的转变。Chalom 指出,虽然比特币需要解释数字黄金的概念,但以太坊则需要更深入的基础设施解释,这需要更多时间,但一旦理解就会产生更强的信念。 2024 年 7 月以太坊 ETF 的推出标志着一个接纳的拐点, 财务管理公司目前积累了约 140-150 亿美元的 ETH 持仓。 Chalom 预测,随着机构参与者通过质押和 DeFi 收益认识到以太坊的生产性资产特性,其积累速度将超过 MicroStrategy 对比特币的积累步伐。
作者:Ethan,Odaily 星球日报 东八区 9 月 12 日清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市场释放出一个高度明确的信号:美联储将在本月议息会议上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已高达 93.9%。经历了连续五次“按兵不动”后,市场终于迎来了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与此同时,另一场事关联储未来两年走向的赌局,也在悄然推进:谁将接替鲍威尔成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在去中心化预测平台 Polymarket 上,截至同日,现任联储理事 Christopher Waller 以 30% 的赔率高居榜首,领先其他两位“凯文系”竞争者——哈塞特(16%)和沃什(15%)。不过,市场也保留了一种更具戏剧化的可能性:“特朗普在年底前不会宣布接任者”的概率仍居首位,高达 41%。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市场正在同时下注两个方向:一个是已成共识的降息路径,另一个是仍不确定的货币舵手之争。而在这两者之间,Waller 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各类交易视野与政策博弈中。 为什么市场开始“信仰 Waller”? 一个“非典型联储理事”的故事:小镇教授如何被推上前台? Waller 的出身和履历,在联储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是常春藤出身,也没有在高盛、摩根士丹利担任要职;他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人口不到 8000 人的小镇,起点来自 Bemidji State University 的他,在这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 年,他拿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生涯,先后在印第安纳大学、肯塔基大学和圣母大学教书和做研究,整整 24 年。 此后他花了24 年时间在学术界研究货币理论,主要关注央行独立性、任期制度与市场协调机制。在 2009 年,他才离开校园,加入圣路易斯联储担任研究主管,直到 2019 年,他被特朗普提名进入美联储理事会,这个提名过程充满争议,确认过程也不顺利,但最终在 2020 年 12 月 3 日,参议院以 48:47 的微弱优势通过了他的任命。61 岁才进入美联储最高决策层,Waller 比大多数理事都要年长,但这反而成了优势,他没有太多包袱,不欠华尔街人情,同时在圣路易斯联储待过,知道美联储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声音不仅被容忍,有时还被鼓励。 这种路径,让他既有专业判断,又能保留自由表达,而不会被归类为某一派系的代言人。在特朗普的视角里,这样的人物也许更容易“拿来就用”;而在市场眼中,这样的候选人意味着“更少的不确定性”。 但是在一场官僚主义与政治意志交织的权力更替游戏中,Waller 并不是那种天然就受市场追捧的人选。他的职业轨迹相对学术化、技术化,既不以公众话术著称,也没有在金融电视上频繁刷脸。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逐渐成为了各类市场工具与政治评论中频频被提及的“共识人选”。理由在于他身上具备三重兼容性: 一是货币政策风格灵活,但非投机主义。 Waller 既不是典型的“通胀鹰派”,也不是放水主义者。他主张政策应随经济条件而动:2019 年支持降息预调衰退;2022 年赞成快速加息遏制通胀;而 2025 年,在经济放缓、通胀回落的背景下,他成为第一批投票主张降息的联储理事之一。这种“非意识形态型”的政策风格,在当前高度政治化的联储格局中反而凸显稀缺。 二是政治关系清晰,且技术形象极为干净。 Waller 于 2020 年由特朗普提名为美联储理事,是共和党体系内少数能够实现“技术中立”与“政治兼容”的货币政策官员。他既未被视作“特朗普的亲信”,也未被党内建制派所排斥,这种独特的中间定位使他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享有更广阔的政治回旋空间。 与立场鲜明、站队色彩浓烈的哈塞特不同,也与和华尔街关系密切的沃什迥异,Waller 表现出更为纯粹的技术官僚特质。他更容易被视为“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在美国政治高度两极化的背景下,这种去意识形态化、基于专业能力的形象,反而使他成为一个稳健且易于被各方接受的任命人选。 三是对加密技术的态度,在制度内具有“容忍度”。 Waller 并不是所谓的“加密信徒”,但他是迄今为止在联储体系内对稳定币、AI 支付、代币化等话题发声最多的人之一。他不主张政府主导创新,也反对 CBDC,但支持私营稳定币作为支付效率提升工具,并提出“政府应像修高速公路一样搭建底层,剩下的交给市场”。 在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相比较其他两位候选人,他可能是唯一明确释放“公私协同”信号的联储高官。 嗅觉与节奏感:他会挑时机说话,也知道什么时候闭嘴 今年 7 月,美联储召开了夏季 FOMC 会议,尽管市场普遍预期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但会议最终出现了罕见一幕:Waller 与 Michelle Bowman 两位理事投下反对票,主张应当立即降息 25 个基点。 这种“少数派否决”在联储内部并不常见。上一次出现同类情况,还是在 1993 年。 而早在投票前两周,Waller 就曾在纽约大学一场央行研讨会上提前释放立场。他的公开讲话明确主张“当前经济数据支持适度降息”。表面上,这是一次技术性的“提前沟通”;但从节奏感看,这是一次政治信号的释放。当时,特朗普一直对鲍威尔“爱恨交加”,此前在 Truth Social 上对鲍威尔连续发难,要求“立即降息”。而 Waller 的投票与演讲,既没有与总统完全对齐,但也没有为鲍威尔提供掩护。他恰到好处地站在了“政策调整”与“技术独立”之间。 在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联储环境中,这种拿捏分寸、懂得挑时机表态的理事,反而显得更有领导者气质。 特朗普批评鲍威尔在美联储大楼建设管理上“表现糟糕且无能” 如果上位,加密市场该怎么反应? 加密市场对“谁来掌舵美联储”从来不只是外围八卦,而是政策预期、市场情绪和监管路径的三重映射。若这一次,真的是 Waller 坐上主席之位,那么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三类角色将如何重新定价未来。 其一,对稳定币发行方与合规赛道,是“监管对话窗口”的大规模开启 Waller 多次在演讲中明确反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称其“无法解决现有支付体系的市场失灵”,并转而强调私营稳定币(如 USDC、DAI、PayPal USD 等)在支付效率提升、跨境结算等方面的优势。他强调监管应来自“国会立法而非机构扩权”,呼吁“这些新技术不该被污名化”。 这意味着,如果他成为主席,Circle、MakerDAO、Ethena 等项目有望迎来一段“制度路径确定期”,不再总处于 SEC、CFTC 之间的灰色地带。更重要的是,Waller 的“市场主导、政府搭路”的理念,可能促使财政部、FDIC 等配套机构协同制定稳定币监管框架,推动“牌照化、储备规范化、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政策落地。 其二,对 BTC、ETH 等主链资产,是“情绪利好+监管缓和”的中期保护伞 虽然 Waller 并未公开发表对比特币或以太坊的赞扬言论,但他在 2024 年曾表示:“美联储不应替市场选边站”。这句话虽然简洁,却意味着联储不会积极“打压非美元系统”,只要它们不触碰支付主权与系统性风险底线。 这将为 BTC、ETH 提供一个“相对温和监管周期”的窗口。即便 SEC 仍可能对其证券属性提出质疑,但如果美联储不强推 CBDC、不封锁加密支付、不介入链上活动,那么市场的投机情绪和风险偏好将会自然改善。 简单来说,在“Waller 时代”,比特币可能不会有“官宣加持”,但会有“监管侧风口松动”的自然利好。 其三,对开发者与 DeFi 原生创新者,是“央行可对话人”的稀缺窗口 Waller 在今年多个场合提及“AI 支付”“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技术”,并表示:“我们不一定采用这些技术,但我们必须理解它。”这种表态,与许多监管者回避或贬低加密技术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为开发者打开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空间:不是必须被接纳,但至少不再被排斥。 从 Libra 到 USDC,从 EigenLayer 到 Visa Crypto,一代又一代开发者与央行监管的沟通都陷于“平行宇宙式”尴尬。而 Waller 如果上任,美联储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愿意与 DeFi 原住民对话”的央行领导人。 换句话说,加密开发者或将迎来“政策交涉权”与“金融话语权”的起点时刻。 结语:预测交易定价未来,主席人选定价方向 “Waller 是不是新主席”这件事,目前没有定论。但市场已经开始交易“他若成为主席,会怎样定价未来”。并且预测市场对他的 31%的赌注依旧在远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持续攀升。 在这样的关口下,可以确定的是,降息预期正在走向兑现;加密行业正在寻找政策突破口;而美元资产正处于全球“美债增发-利率偏高-风险偏好修复”三角博弈期。Waller 作为一个政治上可接受、政策上可预测、市场上可想象的“接班人”,成为下注焦点是自然逻辑。 但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如果他最终没有成为美联储主席,市场将如何重新调整这些期待?而如果他真的上位——那场“下一代美元体系”的排位赛,又或许才刚刚开始。 热点事件追踪与解读 本专题主要对区块链行业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与解读 专题
Chainfeeds 导读: Eigen 目前为 AI agents 的开发者们提供了更易用的开发基础设施,开发场景包括了 AI+DeFi、AI+DAO、AI+DeSci、AI+GAME。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蓝狐笔记 观点: 蓝狐笔记:首先来看看 Eigen 的架构,EigenCloud 架构核心在于允许开发者将业务逻辑(任意容器中的计算)放在链下执行,而结果返回链上,实现可验证,并支持各种容器、语言以及硬件,这意味着赋予开发者更大的自由度,也具有兼容性。它的技术栈包括了再质押协议(底层的共享安全)、核心原语(数据可用性服务的 EigenDA、验证和争议解决层 EigenVerify、计算层 EigenCompute 等)、生态服务(ZK、Oracle、Inference)等。 从这架构上来看,EigenCloud 通过链下计算和链上验证试图解决部分传统 dAPP 无法在链上运行的问题,比如 AI Agents(因为很难支持复杂硬件和程序)。我们之前一直提到一个观点是 AI 和 Crypto 是绝配,因为它们相互有需要,AI 存在信任问题,存在自主性问题,AI 需要确保可验证的正确运行,需要拥有自主的钱包等。而这些是 Crypto 可以提供的。Crypto 存在缺乏足够多杀手级应用的问题,现在 Crypto 应用主要还是 DeFi 和稳定币为主,其他应用,包括游戏、AI agents 等都没有发展起来,而 AI 在未来将重构几乎所有应用,如果能让 AI 在 Crypto 上运行,那么,这将是 Crypto 在继 DeFi 和稳定币之后的最大希望所在。 EigenCloud 的架构在于可以让 AI Agents 跟 Crypto 的结合实现可落地,比如 Eigencloud 让 AI agents 嵌入到智能合约,成为自主和可验证的实体;AI agents 可以在 EigenCloud 上运行,有质押的安全支持、有 EigenDA 的数据可用性支持、有 EigenVerify 的验证支持、有 EigenCompute 的计算支持等。运行结果上链,如果存在错误,可以进行挑战,通过验证协议保证结果的正确性。简化来说,Eigen 生态支持验证整个栈(计算、数据、推理、工具等),支持 AI 代理运行(模型 + 编排器 + 内存 + 目标 + 工具调用等)。 内容来源
BlockBeats 消息,8 月 31 日,EigenCloud 公布项目最新计划,将用于支持人工智能(AI)、A2A、DeFi、zkTLS、实体资产(RWAs)、DeFAI、DePIN、智能代理(Agents)、Rollups 和预言机(Oracles)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6 月 17 日,Eigen Labs 宣布推出太坊再质押协议 EigenCloud,a16z crypto 将通过直接购买 EIGEN 代币投资 7000 万美元,为 a16z 继 2024 年 2 月向 EigenLayer 投资 1 亿美元后的追加投资。EigenCloud 构建于 EigenLayer 再质押协议之上,整合了数据可用性(EigenDA)、通用计算(EigenCompute)和争议解决(EigenVerify)功能。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以密码学方式证明链下活动,提供与链上活动相同的信任保障。目前已有超过 120 亿美元的再质押资产为 200 多个自主可验证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以太坊核心协议日益强大,生态系统却迎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过去一年,以太坊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工程奇迹。从根本上解决L2成本问题的Dencun升级,到旨在优化核心质押经济的Pectra升级,这座数位世界的「数位利维坦」精准地执行了其公开路线图。然而,一个奇特的悖论正摆在所有观察者面前:协议层的确定性与成功,似乎并未带来生态层的宁静,反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以太坊的引擎室(主协议)从未如此强大而清晰,但其辽阔的新大陆(L2与Restaking生态)却充满了机会的喧嚣与混乱的迷雾。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底层协议的战争基本结束,以太坊的下一个战场,究竟在哪里? Dencun 与 Pectra 的双重奏 要理解以太坊的现状,必须先承认其核心工程的巨大成功。这场胜利由两次关键升级构成: 其一,是2024年初Dencun升级引发的经济变革。 通过引入Proto-Danksharding(EIP-4844),以太坊主网为Layer 2网络开辟了专用的、廉价的数据通道(Blobs)。这并非一次小修小补,而是一场根本性的成本革命。一年半以来,我们见证了L2交易费用骤降并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市场用资金做出了最诚实的投票:近几个月,ETH币价虽稳固,但其表现远逊于头部的L2生态代币。 这清晰地表明,价值增长的预期已成功地从主网的执行能力,转移到了由廉价数据催生的L2应用繁荣之上。以太坊成功地将自身从「拥堵的世界计算机」,转型为整个生态的「安全结算与数据之锚」。 其二,是今年五月完成的Pectra升级带来的治理进化。 如果说Dencun解决的是「成本」问题,那么Pectra则直面「控制权」的挑战。面对PoS机制下验证者权力集中的趋势,Pectra通过提升验证者有效余额上限(EIP-7251)等改进,降低了大型质押池的运营优势,并优化了去中心化质押的参与体验。这是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式的干预,旨在从协议层面缓解中心化压力。尽管单次升级无法根除所有问题,但它向整个社群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以太坊核心开发者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捍卫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 这两次升级的成功交付,意味着以太坊在协议层面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引擎室运转良好,为上层建筑的扩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基础。 Restaking 的系统性风险与 L2 的碎片化 然而,引擎室的成功,却将复杂性推向了更广阔的生态层,催生出两大迷雾: 首先,是Restaking 赛道的成熟与其内生的系统性风险。 以EigenLayer为代表的再质押协议,在过去一年中已从新兴概念演变为一个庞大、复杂的金融乐高。它通过共享以太坊的经济安全,为大量新兴协议(如DA层、预言机、桥)提供了启动的根基,这无疑是巨大的创新。但其本质,是在以太坊的信用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不受主协议直接约束的杠杆与风险层。一个再质押服务的失败,可能引发对ETH本金的罚没,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清算。这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分析师们在评估以太坊长期稳定性时,无法绕开的核心议题。 其次,是L2生态繁荣带来的副作用:严重的碎片化。 数十个Rollups网络各自为政,形成了独立的流动性孤岛和用户体验断层。用户的资产在不同L2之间转移,不仅过程繁琐,更面临着不同跨链桥带来的安全风险。这场愈演愈烈的「L2战争」,在激发创新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网络的整体效应。一个本应统一的数位国家,实际上却分裂成了无数个语言、交通不互通的城邦。 这两大问题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无法仅仅通过以太坊主协议的下一次升级来解决。战场已经转移。 图片说明:Layer 2 总锁仓价值 (TVL) 市场份额饼图 数据来源:defillama 积极的园丁:EcoDev 如何弥合生态裂痕 面对协议层无法直接干预的生态乱局,以太坊基金会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一种超越纯粹技术思维的成熟治理。其生态系统发展计划(EcoDev),正扮演着「积极园丁」的角色,用「软实力」来弥合生态的裂痕。 梳理其近期的资助策略,我们可以发现,EcoDev的投入极具针对性。它并非简单地奖励最成功的项目,而是将资源大量倾斜于那些能够增强整个生态系统「公共品」的领域: 资助标准化工具: 支持开发通用的L2跨链通信标准和开发者工具包,以降低碎片化的负面影响。 支持学术研究: 为ZK技术、MEV缓解方案等前沿领域提供长期资助,确保技术储备。 培育全球社群: 在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投入资源,确保以太坊的文化与开发者基础保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既然无法用协议规则来强制统一,那就通过培育公共基础设施和共同标准,来引导生态系统自发地走向融合。 这是一种更为柔软、也更为长期的治理哲学。 从协议工程师到生态园丁的进化 以太坊的未来路径已然清晰。它已成功地完成了其核心协议的现代化改造,建立了一个强健、高效的底层。现在,它的工作重心正从一个「协议工程师」,转变为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生态园丁」。 这是一场双轨并行的长征:在协议层,持续进行精细化的优化与安全加固;在生态层,通过战略性的投入与培育,应对因成功而生的新挑战。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技术实现的开发团队,而是一个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庞大、复杂、充满活力的数位经济体的成熟组织。 这种驾驭复杂性、坦然面对新问题并以多元化手段应对的从容,正是以太坊最值得信赖的资产。
Chainfeeds 导读: 基础设施和收益导向型项目的表现就远超那些仅靠叙事驱动的板块。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Cointelegraph 观点: Cointelegraph:独立活跃钱包(UAW)衡量的是与 DApp 交互的不同地址,能反映用户采用的广度。DappRadar 的 2025 年 Q2 数据显示,日均钱包活动量稳定在约 2400 万,但赛道格局正在转变。加密游戏依旧是最大类别,占比超过 20%,但相较 Q1 出现下滑;DeFi 占比则从 26%+ 降至不足 19%,呈现退潮迹象。与此同时,社交与 AI 类应用正快速崛起。Farcaster 在社交方向遥遥领先,日活 UAW 接近 4 万;而在 AI 领域,Virtuals Protocol 表现突出,凭借智能体应用每周吸引约 1900 个 UAW。表面上看,DeFi 的用户数在下降,但交易频率与链上价值仍展现了强大主导力:每周产生 2.4 亿笔交易,远超游戏(1 亿)和其他类别(5700 万)。这种「用户缩减、交易扩张」的矛盾,揭示了 DeFi 正由散户活跃的零售应用,逐步过渡为机构与大资金主导的资本层。这一趋势还与监管环境高度相关,尤其是在部分司法管辖区的不确定性下,DeFi 向机构化试水的转型仍处早期阶段。 DefiLlama 的数据表明,DeFi 总锁定价值(TVL)在 2025 年已升至 1370 亿美元,自 2024 年初以来增长 150%,虽然仍低于 2021 年底 1770 亿美元的历史峰值。TVL 上升与 UAW 下滑之间的背离,凸显了资本正在向更少的钱包集中,也包括基金和机构的钱包。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许可池试水,向 DeFi 提供流动性,平台如 Ondo Finance 与 Maple 的代币化国债项目正在吸引传统资金,甚至有与 Cantor Fitzgerald 等投行合作的案例。同时,协议级的自动化服务(如 Lido 的质押和 EigenLayer 的再质押)进一步减少了用户的钱包交互需求,但却提高了资金效率。换言之,DeFi 正逐步从散户互动频繁的应用层,演变为机构资本运作的收益层。这也解释了为何 DeFi 的钱包活动量下降,但锁仓总量与交易量却持续增长。未来若监管逐渐明晰,机构化趋势可能更快放大。 链上活动与代币价格往往不同步,短期炒作可推升价格,但长期回报通常依赖真实效用与采用。从板块表现看,智能合约平台代币是最大赢家,前十名平均涨幅 142%,HBAR(+360%)和 XLM(+334%)领涨,显示投资者依旧看好 Web3 基础层。DeFi 代币表现次之,平均上涨 77%,其中 CRV(+308%)与 Pendle(+110%)亮眼。RWA 板块受益于 XDC(+237%)和 OUSG(+137%),前十大代币平均上涨 65%;DePIN 表现平平,整体仅 10% 左右,虽有 JasmyCoin(+72%)与 Aethir(+39%)支撑。AI 代币整体落后,前十大项目平均下跌 25%,仅 Bittensor(+34%)逆势上涨。游戏代币多数下跌,但 SuperVerse 异军突起,暴涨 750%。社交代币依旧缺席主流加密板块,缺乏原生资产。整体而言,资金仍集中于成熟、能产生实际价值的领域:智能合约平台、收益导向 DeFi 与 RWA,表现显著优于炒作性较强的 AI、DePIN 与社交。投资者的信心仍建立在 “去中心化经济的基石”,叙事和新兴概念尚未完全兑现为实际回报。
为向用户提供更灵活、高效的交易工具,Bitget现货杠杆已于 2025年08月18日(UTC+8)放开以下币种的借贷利率和合约资金费率绑定关系: ASR, CTSI, MAV, CORE, OGN, SKL, BAND, LA, NMR, BEAM, RATS, MOVR, AR, COOKIE, HOT, API3, HOME, BAT, ZRO, EIGEN 用户现可通过现货杠杆和合约进行上述币对的合约资费套利: 在同一币对上,采取 合约与现货杠杆相反方向、等价值、等杠杆倍数的持仓,其 资金费率与借贷利率之间的差额即为潜在套利收益。 点击查看套利操作指南 温馨提示: 尽管此类套利策略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建议用户: 合理控制杠杆倍数 密切关注资金费率周期及上下限变化 警惕因费率变动或币价剧烈波动等市场因素带来的爆仓风险 相关链接: 合约资金费率详情 现货杠杆借贷利率详情 免责声明 尽管加密货币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但仍面临很高的市场风险和波动性。强烈建议用户自行研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感谢您对 Bitget 的支持
Constellation Labs 作为领先的区块链 Rollup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宣布与 EigenCloud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 EigenDA V2 集成到其 Rollup 引擎中。此次集成将为区块链 Rollup 解锁了行业领先的 100 MB/s 数据吞吐量能力,标志着区块链可扩展性和性能的重大飞跃。 此次合作解决了区块链 Rollup 面临的最关键挑战之一:高效的数据可用性。Rollup 必须发布其交易数据,以确保链的状态能够得到验证和维护。传统上,这些数据直接发布到以太坊的 Layer 1(L1),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还在扩展性方面存在限制。 通过利用专用的数据可用性 (Data Availability,DA) 层,而非仅仅依赖以太坊 Layer-1,Rollup 可以显著提升性能,同时降低成本。这种方法为无限的应用场景打开了大门,使区块链应用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或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扩展。 Constellation Labs 首席执行官 Matthew Katz 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将 EigenDA V2 集成到 Caldera 的 Rollup 引擎中,为合作项目提供无与伦比的扩展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支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上链,能够实现新的扩展水平变得至关重要。” EigenDA:引领区块链基础设施未来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EigenDA 是一种面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未来的下一代数据可用性(DA)解决方案,其设计灵感来源于 Danksharding,同时无需独立的共识机制。这种创新方法使 EigenDA 能够利用以太坊网络固有的去中心化信任,并通过数百万美元的重新质押 ETH 提供坚如磐石的经济安全性。 该解决方案在竞争激烈的数据可用性领域中具备多项关键优势: 通过预留实现带宽保障:EigenDA 是唯一提供数据预留的 DA 解决方案,确保 Rollup 以固定成本获得稳定的带宽。这种可预测性对于需要稳定性能的企业应用和高吞吐量场景至关重要。 规模化性能验证:EigenDA 的能力并非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在实际场景中经过测试和验证。Eigen 团队通过在 EigenDA 上发布所有 Layer 1 和 Layer 2 区块链的实时状态,成功展示了该平台的强大功能。 通过 Caldera 平台进行无缝集成 EigenDA V2 集成将以 Caldera 数据面板中的一键式选项形式提供,适用于任何新的 Rollup 部署。这种简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上与高级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集成相关的技术复杂性,使开发者无论其基础设施专业程度如何,都能轻松获得尖端性能。 现有的 Caldera 链可以选择切换到 EigenDA V2。这种灵活性确保所有 Caldera 用户都能从此次合作中受益,无论他们是启动新项目还是优化现有部署。 关于 Caldera Caldera 是领先的 Rollup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帮助开发者和机构轻松部署和管理高性能区块链 Rollup。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以 Constellation Labs 的名义运营,商务用名为 Caldera,专注于通过创新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推动区块链的扩展性和可访问性。
BlockBeats 消息,8 月 9 日,据某交易所行情信息,伴随以太坊涨势不断扩大,山寨币普涨,以太坊生态代币全线领涨市场。其中: COW 现报 0.4853 美元,24 小时涨幅 30.75%; ENA 现报 0.739 美元,24 小时涨幅 20.1%; RESOLV 现报 0.1969 美元,24 小时涨幅 16.66%; TURBO 现报 0.0051 美元,24 小时涨幅 15.7%; EIGEN 现报 1.44 美元,24 小时涨幅 14.29%; SHELL 现报 0.1815 美元,24 小时涨幅 14.2%; SSV 现报 10.19 美元,24 小时涨幅 12.85%; COMP 现报 53.94 美元,24 小时涨幅 11.72%; ETHFI 现报 1.237 美元,24 小时涨幅 11.71%。
此次集成将为区块链 Rollup 解锁了行业领先的 100 MB/s 数据吞吐量能力,标志着区块链可扩展性和性能的重大飞跃。 Constellation Labs(以 Caldera 商务用名开展业务),作为领先的区块链 Rollup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今日宣布与 EigenCloud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 EigenDA V2 集成到其 Rollup 引擎中。此次集成将为区块链 Rollup 解锁了行业领先的 100 MB/s 数据吞吐量能力,标志着区块链可扩展性和性能的重大飞跃。 此次合作解决了区块链 Rollup 面临的最关键挑战之一:高效的数据可用性。Rollup 必须发布其交易数据,以确保链的状态能够得到验证和维护。传统上,这些数据直接发布到以太坊的 Layer 1(L1),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还在扩展性方面存在限制。 通过利用专用的数据可用性 (Data Availability,DA) 层,而非仅仅依赖以太坊 Layer-1,Rollup 可以显著提升性能,同时降低成本。这种方法为无限的应用场景打开了大门,使区块链应用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或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扩展。 Constellation Labs 首席执行官 Matthew Katz 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将 EigenDA V2 集成到 Caldera 的 Rollup 引擎中,为合作项目提供无与伦比的扩展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支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上链,能够实现新的扩展水平变得至关重要。” EigenDA:引领区块链基础设施未来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EigenDA 是一种面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未来的下一代数据可用性(DA)解决方案,其设计灵感来源于 Danksharding,同时无需独立的共识机制。这种创新方法使 EigenDA 能够利用以太坊网络固有的去中心化信任,并通过数百万美元的重新质押 ETH 提供坚如磐石的经济安全性。 该解决方案在竞争激烈的数据可用性领域中具备多项关键优势: 通过预留实现带宽保障:EigenDA 是唯一提供数据预留的 DA 解决方案,确保 Rollup 以固定成本获得稳定的带宽。这种可预测性对于需要稳定性能的企业应用和高吞吐量场景至关重要。 规模化性能验证:EigenDA 的能力并非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在实际场景中经过测试和验证。Eigen 团队通过在 EigenDA 上发布所有 Layer 1 和 Layer 2 区块链的实时状态,成功展示了该平台的强大功能。 通过 Caldera 平台进行无缝集成 EigenDA V2 集成将以 Caldera 数据面板中的一键式选项形式提供,适用于任何新的 Rollup 部署。这种简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上与高级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集成相关的技术复杂性,使开发者无论其基础设施专业程度如何,都能轻松获得尖端性能。 现有的 Caldera 链可以选择切换到 EigenDA V2。这种灵活性确保所有 Caldera 用户都能从此次合作中受益,无论他们是启动新项目还是优化现有部署。 关于 Caldera Caldera 是领先的 Rollup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帮助开发者和机构轻松部署和管理高性能区块链 Rollup。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以 Constellation Labs 的名义运营,商务用名为 Caldera,专注于通过创新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推动区块链的扩展性和可访问性。 了解更多信息,可以访问 Caldera 的官方网站:
Rollup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 Constellation Labs(以 Caldera 名义运营)宣布与 EigenCloud 达成战略合作,将 EigenDA V2 集成至其 Rollup 引擎,使区块链 Rollup 的数据吞吐能力提升至 100 MB/s,在可扩展性与性能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此次合作旨在解决当前 Rollup 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高效的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 DA)。在传统模式下,Rollup 需将交易数据直接发布到以太坊一层(L1)以便验证与维护链状态,但此举成本高且扩展性受限。通过使用独立的 DA 层替代单纯依赖以太坊 L1,Rollup 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性能,为多样化应用场景提供支持,并在不牺牲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扩展。 Caldera 首席执行官 Matthew Katz 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将 EigenDA V2 集成至 Caldera 的 Rollup 引擎,为合作项目提供无与伦比的扩展能力。随着支付公司、金融科技企业和银行等越来越多的机构上链,突破性扩展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EigenDA:面向未来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EigenDA 是新一代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借鉴 Danksharding 设计理念,同时免去了独立共识机制的需求,利用以太坊网络的去中心化信任,并通过数百万美元的再质押 ETH 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安全性。其核心优势包括: 带宽保证与固定成本:EigenDA 是唯一提供数据带宽预约功能的 DA 方案,可确保 Rollup 以固定成本获得保障带宽,满足企业级与高吞吐场景对稳定性能的需求。 经过验证的性能:EigenDA 的性能已在实际环境中验证。Eigen 团队曾成功将所有 L1 与 L2 区块链的实时链状态发布到 EigenDA。 通过 Caldera 平台实现一键集成 EigenDA V2 的集成将作为一键选项,出现在 Caldera 控制面板中,供任何新 Rollup 部署使用。此精简流程消除了传统上集成高级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所涉及的技术复杂性,使开发者无论基础设施经验如何,都能获得最前沿的性能。 现有的 Caldera 链也可以选择切换至 EigenDA V2。这种灵活性确保所有 Caldera 用户都能从此次合作中受益,无论是在启动新项目还是优化现有部署。 关于 Caldera Caldera 是领先的 Rollup 基础设施提供商,总部位于旧金山,致力于帮助开发者与机构快速部署和管理高性能 Rollup,通过创新的基础设施方案推动区块链的可扩展性与普及。
真正的问题是:TradingAgents 证明了多智能体的技术可行性,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可行性? 撰文:Ningning 2024 年 12 月,UCLA 和 MIT 的一篇论文让整个 AI Agent 圈子炸了锅。 《TradingAgents: Multi-Agents LLM Financial Trading Framework》,用最严格的学术标准证明了一个被质疑已久的命题:Multi-Agent 协作不是炒作,是真技术。累积回报、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全面碾压传统策略。 但学术成功≠商业成功,这是铁律。 真正的问题是:TradingAgents 证明了多智能体的技术可行性,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可行性? 答案可能是 ChainOpera 的 Agent Social。 单兵作战的 AI 已经过时了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目前 99% 的 AI 应用都在「单兵作战」。 ChatGPT 再强,也只是一个「全能选手」在思考问题。知识面广但不够深,容易产生幻觉,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像让马斯克既当 SpaceX 的 CEO,又要兼职特斯拉的首席工程师,还得顺便设计 Neuralink 的芯片——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 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需要的是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 这就是为什么 TradingAgents 的多智能体架构能够碾压单一模型。4 个分析师各司其职,2 个研究员唱多唱空激烈辩论,1 个交易员冷静决策,1 个风控严格把关,1 个基金经理最终拍板。 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完全按照华尔街顶级交易公司的组织架构设计的。 问题来了:学术实验能跑通,商业产品能落地吗? Agent Social:把「Agent 协作网络」这件事做到极致 ChainOpera 即将推出的 Agent Social,本质上就是让 AI 学会利用「开会」的形式建立协作网络。 不是那种无聊的、低效的、浪费时间的会议,而是高效的、专业的、有结果的协作。 场景一:从 0 到 1 开发 Web3 应用 传统模式:你需要找产品经理、UI 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区块链工程师、营销专家,协调时间开会,反复沟通需求,等待各环节交付。 Agent Social 模式: 创建项目群聊,产品经理 Agent、设计师 Agent、前端 Agent、区块链 Agent、营销 Agent 产品经理 Agent 实时分析市场需求,输出 PRD 文档 设计师 Agent 基于 PRD 创建 UI/UX 设计,前端 Agent 同步开始架构设计 区块链 Agent 并行开发智能合约,营销 Agent 制定推广策略 而你可以随时介入:调整方向、提供反馈、最终决策。 关键是,这不是串行的工作流,而是并行的、实时的、可中断的协作。就像顶级创业团队的工作方式。 场景二:投资决策的群体智慧 TradingAgents 给了我们最好的模板。在投资 Agent Social 中,会议成员有基本面分析师、技术分析师、情绪分析师、风控专家、多头研究员、空头研究员,以及你。 协作过程: 各专家 Agent 并行分析,实时分享发现 多空研究员基于数据展开激烈辩论 其他 Agent 补充材料支持各自观点 你随时质疑、追问、要求深挖,最终形成经过充分辩论的投资决策。这不是预设的工作流程,而是真正的群组动态讨论。 场景三:内容创作的生产流水线 制作一个 DeFi 趋势深度报告: 创作团队:调研 Agent、分析师 Agent、写作 Agent、视觉设计 Agent、SEO 优化 Agent、事实核查 Agent。 协作亮点: 调研 Agent 发现新数据→分析师 Agent 立刻跟进解读→写作 Agent 调整内容大纲→视觉 Agent 同步设计图表 SEO Agent 建议标题优化→事实核查 Agent 实时验证数据→所有修改同步给团队 你说「更关注 Layer2 项目」→所有 Agent 立刻调整重点 一个小时内完成传统团队需要一周的工作。 技术突破:不只是群聊,是智能协作网络 Agent Social 的技术创新在于三个层面: 1. 动态任务编排 传统 Workflow 是死的,Agent Social 的任务分工是活的。 你提出一个复杂问题后,系统自动识别需要哪些专业领域,推荐相关 Agent 加入讨论,根据对话进展动态调整分工。 2. 实时上下文共享 所有 Agent 共享完整的对话历史和工作成果,避免信息孤岛。当一个 Agent 提到「Layer2 扩展瓶颈」,其他 Agent 立刻理解背景,无需重复解释。 3. 人机混合决策 你不是旁观者,是协作的核心。随时打断 Agent 讨论,提供新信息,要求特定 Agent 深入某个问题,调整优先级和战略方向,在关键节点拍板决策。 AI Agent 商业化的三座大山 TradingAgents 证明了技术可行性,但从实验室到产品,中间隔着三座大山。 第一座山:成本控制 TradingAgents 用的是 o1-preview 和 gpt-4o,一次完整的多 Agent 协作需要 15+ 次高级模型调用,成本几十美元。学术实验可以烧钱,商业应用必须控制成本。 ChainOpera 的解决方案: 核心决策用高性能模型(gpt-4o) 常规分析用自研模型(Fox-v1) 简单任务用轻量模型(gpt-4o-mini) 第二座山:用户体验 TradingAgents 是开源研究框架,普通用户根本玩不转。从 GitHub 仓库到 App Store,中间的产品化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 ChainOpera 的解决方案: 新手模式:预配置 Agent 团队,一键启用 进阶模式:自定义 Agent 角色和工具 专家模式:完全自由的多 Agent 编排 第三座山:实时性优化 学术实验可以离线跑批处理,商业应用需要实时响应。多 Agent 协作本质上是串行 + 并行的复合流程,延迟不可避免。 ChainOpera 的解决方案: 关键路径并行计算 非关键分析异步处理 热门结果智能缓存 网络效应:Agent 也有 Reputation Agent Social 真正的突破在于社交网络效应。 每个用户创建的 Agent 都可能被其他用户发现和使用。优秀的 Agent 会积累声誉和粉丝,形成「AI 专家排行榜」。 想象以下这些场景: 知名投资分析师 Agent 被数千用户邀请参与投资讨论 资深 Web3 律师 Agent 专门处理智能合约法律问题 顶级产品经理 Agent 以独特的需求洞察能力著称 创意设计大师 Agent 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理念 这些 Agent 不再是工具,而是有「个性」、有「专业声誉」、有「社交关系」的协作伙伴。 Agent 创作者可以通过优质 Agent 获得收益分成,用户可以发现和雇佣最适合的 Agent,形成创作者经济的正向循环。 为什么是 ChainOpera? 在一众 AI Agent 项目中,ChainOpera 有几张真正的好牌: 技术牌:学术血统纯正 联创 Salman Avestimehr 是 USC-Amazon AI 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与 Babylon、EigenLayer、Sahara 的创始人都有密切学术合作。这不是 PPT 创业,是真技术背景。 更重要的是,Fox-v1 自研模型可以大幅降低推理成本,这是商业化的关键。 产品牌:已有用户验证 AI Terminal 和 Agent Platform 已经上线运营,有真实用户在用真金白银验证产品价值。Agent Social 不是从零开始,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的功能升级。 时机牌:学术验证后的空白期 TradingAgents 为整个行业做了最好的用户教育,现在市场知道多智能体协作不是概念炒作。但商业化产品还是一片空白,这是典型的窗口期。 生态牌:平台思维 vs 工具思维 TradingAgents 只是研究框架,ChainOpera 要做的是生态平台。用户创建 Agent、分享 Agent、雇佣 Agent,形成网络效应。平台比工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ChainOpera 的 AI Terminal App 日活跃用户已超过 15 万,稳定币订阅的续订率超过 32%,这证明用户愿意为 AI 付费。该应用在 BNB Chain 生态系统中,按用户和交易量计算,已跻身排名前四的 DApp 之列。 结语 归根结底,Agent Social 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普通用户会为「AI 团队协作」付费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ChainOpera 就抓住了 AI 应用的下一个增长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又一个「技术很牛,产品很烂」的案例。 事实上,在 AI Agent 这个赛道,我们已经看到太多「Demo 很炫,商业很糟」的项目。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把复杂技术包装成简单体验的团队。 最终的检验标准很简单:当你体验过 Agent Social 的团队协作后,你还愿意回到 ChatGPT 的单人对话吗? 就像用惯了微信群聊的人,很难接受只能发短信的时代。 ChainOpera 的 Agent Social,承载着将多智能体协作从学术概念转化为商业现实的使命。成功与否,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AGI 海啸汹涌之际,Chainbase 试图构建链上数据方舟。 撰文:Bright,Foresight News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过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洞穴里的囚徒被锁链束缚,终生只能看到透过烛光印在岩壁上的影子,便以为影子是唯一的真实;直到有人挣脱枷锁走出洞穴,才发现阳光照耀下的世界方是实在。 在 AI 与区块链交织的今天,我们何尝不是被海量数据裹挟着的、「赛博洞穴」 中的囚徒?链上链下的信息碎片如同岩壁上晃动的影子,虚假、割裂、不可靠。开发者因数据不全难以构建精准应用,投资者因信号失真错失宝贵机会,AI 模型因输入不可靠而产生系统偏见。 资本市场已然展开了数据供给侧的跑马圈地,硅谷湾区估值超百亿美元的 AI 数据公司 Scale AI、Surge AI 拔地而起。 而链上,DataFi 应运而生。在 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DataFi 将承担这样一个出走赛博洞穴的角色——提供一个开放透明的数据交互操作层,以链原生方式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 AI 堆栈底层,最终将碎片化的人类行为数据转化为可验证、结构化、AI-ready 的可执行资产。 而 7 月份成功 TGE、单月上涨超 76% 的全链数据网络 Chainbase 的亮眼表现,印证了市场对于 Web3 AI Infra 的渴求。 开采链上数据「金矿」 Chainbase 创始人 MOGU 表示,如今互联网带来了连接性、加密技术带来了所有权、人工智能带来了智能,但智能不会凭空出现,它源于三个元素的融合:数据(data)、模型(models)和计算(compute)。目前 AI 在模型和计算能力上发展迅速,但数据供给侧明显偏弱——人类生成的「有机数据」已触及增长天花板,AGI 正被自己产生的低质量数据「污染」。 所以,AI 的下一个十年,将是「数据基础设施」的十年。在这个语境下,数据不再是技术的 By-product,换言之,不再只是生产力的附庸。而是像电力、算力一样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的核心生产要素。 而在 Chainbase Hyperdata Network 中,运营商、验证者、开发者和委托人等角色各得其所,数据基于「手稿」的结构进行流通,其中包含两部分,分别为基模(Schema)和运算符(Operators),基模定义了链上交易的数据类型和对应参数,运算符则作为数据提取与分析手段存在。在开发者编译完手稿后,运营者(需在 EigenLayer 中注册)会对这些手稿进行索引,并与验证者进行确认,验证者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而委托人会将原生 ETH 或协议代币 CBT 进行质押和委托,一旦出现篡改行为,智能合约便触发惩罚机制,如扣除抵押的 ETH,从而在经济层面上确保安全性。 让「金矿」自由流通 此前,链上老牌的数据基础设施如 The Graph 和 Dune,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仍需要外部干预和人工配置,较难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这样的适配要求限制了传统数据堆栈的全面性和可拓展性,用户如若缺乏原生编程能力,便很难在数据基础设施中获取有用信息,完成具体应用。 面对复杂的应用场景,Chainbase 在新一代数据堆栈体系的支持下,构建了链原生的 AI 大模型 Theia ,并将其开源。Theia 基于 80 亿通用大语言模型参数和超过 2 亿的 Crypto 参数,通过复 D2ORA 算法进行训练。最重要的,是 Theia 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加密用户可以像使用 ChatGPT 一样自然地与 Theia 模型对话,个性化获取需要的链上数据。 Chainbase 后市展望 在 TGE 前,Chainbase 共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经纬中国(Matrix Partners China)领投,Folius Ventures、Hash Global、JSquare、Mask Network 和 Bodl Ventures 参投,从押注足见传统互联网巨头对于 DataFi 发展前景的看好。 TGE 一个月后,Chainbase 在同期币安 Alpha 项目中表现亮眼。Chainbase 目前流通市值 6360 万美元,总市值接近 4 亿美元,日交易量全网超 2 亿美元。其代币 C 于 7 月 14 日上线币安 Alpha,并向符合条件的用户发放了 750 枚 C 代币的空投,按照最高价格估算已超过 380 美元。同期,代币 C 登陆 Bitget 独家 Launchpool,在 BGB 奖池中向 VIP 和普通用户共发放总价值超百万美元的 250 万枚 C。 如今,C 已经登陆 Binance、Bitget 等主流交易所的现货和永续合约交易。此外,C 于 7 月 29 日正式上线本轮具有极强造富效应的韩国交易所 Bithumb,据 CoinMarketCap 数据,C 上线后首日在 Bithumb 的交易量高达 2271.7 万美元,所内交易量排名第 14 位。 而目前,据 Chainbase 官方披露,Chainbase 已经整合了超 200 条区块链;整合了 50000 余名开发者和超 10000 个链上项目;实现了数据刷新间隔小于 3 秒以保证实时性;平均每天处理 5 亿次查询,共成功应对了超 6000 亿次的查询;上线了 300 万个钱包。此外,Chainbase AVS 通过 60 万个 ETH(Eigenlayer)安全保障了去中心化执行。并与 Eigenlayer、Altlayer、io.net、Google Cloud、TON、Sui、Mask、Particle 等达成全面合作。 可以说,在 AGI 海啸汹涌之时,DataFi 创造了链上数据资产化与金融化的新范式。Chainbase 「从链出发」构建的 Hyperdata Network ,将持续赋能链上乃至链下的 AI,为用户构建纯净的数据方舟。
投研早报丨EigenDA V2 上线:有哪些性能优化/山寨币投资指南:哪些关键指标值的关注/Galaxy Research:数字资产金库公司(DATCOs)的崛起 内容来源
BlockBeats 消息,8 月 1 日,据官方消息,AI Agent 平台 ChainOpera AI 已与再质押协议 EigenLayer 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可验证运行时智能体」(Runtime-Verifiable AI Agent)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将通过链上审计机制实现对 AI Agent 推理与执行行为的全流程验证,推动 AI 服务从「黑箱」向「可信协作」进化。 目前,ChainOpera 已构建由社区共建的 AI Agent 社交网络,支持个性化虚拟好友协同完成交易、预测、生产力等任务,平台日均交互量已突破 60 万次,累计付费用户超过 30 万。 用户可通过 chat.chainopera.ai 与多 Agent 交互并参与 Prompt-to-earn 激励机制;开发者可在 agent.chainopera.ai 构建并发布 Agent,按质量与使用量获取积分及 Token 分润。 据悉,ChainOpera 与 EigenLayer 的 CEO 均出身于斯坦福/伯克利教授 David Tse 实验室,曾在伯克利开展联合研究。此次合作再续前缘,被视为两大基础设施力量在可信链上 AI 方向的深度联动,值得期待。
交割场景说明